合一范文网
合一范文网 文秘>>办公表格>> 【民国语文读本】《中学语文读本》黍稷释义商榷(网友来稿)

【民国语文读本】《中学语文读本》黍稷释义商榷(网友来稿)

2019-10-10

芮执俭

(甘肃省高校招生办公室《招生通讯》编辑部,甘肃 兰州 730030)

[摘要]古代黍、稷的现代名称,学术界至今未能定论。本文综合建国以来国内历史、考古、文字、农史、农学界的主要研究成果,对2004年修订版《中学语文读本》中以黍为小米、稷为高粱的释义提出质疑,对黍、稷的现代名称提出新的论证:认为黍即糜子,稷即谷子。供学术界参考。

[关键词]中学语文;黍稷;名称;商榷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 《中学语文读本》对黍稷的释义

今年孩子上高二,看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第一册中的首篇入编作品――《诗经黍稷》,其中释“黍”为“小米”,“稷”为“谷子”。那么古代的黍、稷究竟今为何物呢?笔者先从《辞海》、《辞源》对黍、稷的释义说起:

1999年新版《辞海》对黍、稷的释义:“黍,亦称‘黍稷’。粳者古称‘稷’、‘穄’,今称‘稷子’、‘糜子’。糯者古称‘黍’,今称‘黍子’、‘粘糜子’、‘黄粟’;稷,⑴黍的一个变种,子实不粘或粘性不及黍者为稷。⑵粟的别称。一说是高粱。”笔者认为上述释义中没有讲清黍和稷是一种作物还是两种,同时仍然保留稷为高粱的说法似无必要。《辞海》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辞典,其新版对黍、稷的释义,基本维持了1979年版本的旧说。

再看大型语文辞典--1995年新版《辞源》:“⑴黍,去皮后北方称黄米子。……

黍粘,稷不粘。⑵糯米;稷,谷物名。别称粢、穄、糜。古今著录,所述形态不同。汉以后误以粟为稷,唐以后又以黍为稷。”新版《辞源》对“稷”的释义尽管与新版《辞海》同样需要商榷,但与1949年以前齐思和时代的旧版本相比,删除了“稷即高粱”的内容,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

新版《辞海》对“黍”按其穗形的生长特征分为稷型、黍型、黍稷型三类,沿用了旧版本的分类法(此与《农业大词典》一书对黍的分类法并同),而《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及《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作物卷》中使用的则是国际上通常采用的另一种分类法:散穗、侧穗、密穗,其对黍的分类法采用魏仰浩、王星玉等国内黍稷研究专家的论点,应当说较《辞海》使用的划分法为科学。同时,两本《全书》中对于“稷”的解释,与《辞海》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同样没有使用“稷即高粱”的说法,而《辞海》和《农业大词典》均保留了这个释义。

与前述类同,近年来国内出版的各类字书、辞书同样存在上述问题:《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及金文明《中华古汉语字典》、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汉语大词典》、郑天挺等《中国历史大词典》、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古今汉语词典》等都沿用了“稷即高粱”的说法。更令人奇怪的是,像陈秋祥、许威汉主编的《汉字古今义合解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版),这本旨在以古代文献为依据、溯源探流、展示汉语古今词义的煌煌250万字的字书,竟然不收“稷”这样重要的古字,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

二、 学界有关黍稷的主要论证

实际上,关于黍、稷今天究竟指那一种农作物?历史、考古、文字、农史、农学界虽有争论,但可以说多数专家的论点是基本一致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齐思和[1]、王玉哲[2]、白寿彝[3]、钱玄[4]、杨宽[5]、唐启宇[6]、梁家勉[7]、阎万英[8]、王凤阳[9]、张双棣[10]、张波[11]、邹树文[12]、胡锡文[13]、魏仰浩[14]、王星玉[15]、柴岩[16]、古世禄[17]、游修龄[18]、扬之水[19]、李根蟠[20]、 陈有清[21]等学者都有专门的研究成果,为减少篇幅,下面归纳而论:

(一)黍的名字,古名至今仍在使用。黍一般按粘与不粘分为两种,其粘的称为黍子或粘糜子,不粘的称为糜子,籽粒去皮后叫黄米[1-12,18-19]。规范说来,黍子和糜子是同一种作物--黍的两个不同名称。根据《中国黍稷(糜)品种资源目录》对全国种植糜子的17个省(区)糜子遗传资源品种名称分类统计,目前,我国以糜作名称的省(区)主要是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的糜子生产区,居第一位。以黍作名称的省(区)主要在华北某些地区和山东、河南,居第二位。而这些地区现已不是糜子生产区,糜子已很少种植,其名称已无多使用价值[16]。可见,黍为局部地区使用的名称,虽然也包括粳糥两类,但在全国使用范围不大,预计将来糜子有可能成为糜、黍的统称(按《农业大词典》:“黍,又称糜子。去壳后的子粒称为大黄米。”)。

(二)黍是中国北方最普通的谷类,极易辨认,所以,在谷类中是最无问题的。可是,南方人种稻,少见黍,往往弄出许多错误的说法。如南宋大经学家、理学家朱熹是今属于江西的婺源人,后来侨居建阳(今属福建),他注的《诗集传》是自宋至清读书人必读的书,他在《诗经王风黍离》中对“黍”作的注曰:“黍,谷名,苗似芦,高丈余,穗黑色,实圆重。”显然他把高梁误为黍了[1-2,4]。

(三)稷是什么呢?今天已没有名“稷”的农作物。所以,古书上的稷就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大问题。据史学家和农学家的共同考证,汉以前的文献有许多迹象表明,稷是谷子的名称之一。如《周礼天官疾医》说:“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汉书食货志》:“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颜师古注:“五种即五谷,谓黍、稷、麻、麦、豆也。”均为黍、稷并列,而无重要作物谷子(粟)的名称。再《孟子滕文公上》说:“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淮南子修务训》:“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高诱注:“菽、麦、黍、稷、稻也。”其中提到各地适宜种植的作物,也是黍、稷并列,而无粟。粟是我国古代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五谷中不可能不包括粟。黍、稷若是一种作物的不同类型,就不必要并列,稷即指粟是完全可能的。否则,与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都是说不通的[4,7,20]。《诗经》中黍稷连称,是说明二者在同时同地生长。黍稷对称,又说明它们的长像明显不同。如《小雅楚茨》曰:“自昔何为,我艺黍稷。我黍与与,我稷翼翼。”指出二者的形态明显有别。《王风黍离》曰:“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彼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彼稷之实”,是以“彼黍离离”描写黍穗的分披下垂,又以“苗”、“穗”、“实”三字互换使用,强调稷穗的整体性,这正是谷子(粟、禾)的特征[12,18,20-21]。但是由于稷之历史悠久,其发展过程中异名甚多,先后有禾、粟、粱、谷、秫、黍、苗、粢、芑、小米等十多种异称,稷之本名则时用时不用,公名与异名的不断换用与不断缠扰,历久而愈多,喧宾而夺主。后世与其他谷物多生牵混,纠缠不清,这是造成至今对稷的名称未能定论的原因之一[1-3,20-21]。

其二,学界名人在此单一问题上的误解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首先对稷是否粟提出怀疑的是南朝(梁)的陶弘景。陶弘景是南方丹阳人。他并不知道“稷米”为何物,只是因为古书中“黍稷”连称,推测稷与黍相似。他又以“黍、稷、稻、粱、禾、麻、菽、麦”为“八谷”(而事实是先秦古籍中有“五谷”、“六谷”、“九谷”之称,唯独没有“八谷”之称,所谓“八谷”不过是陶弘景的杜撰)。因为“八谷’中有稷又有禾,所以推测稷不是粟。后来,唐苏恭根据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和《名医别录》撰写《新修本草》时,却把陶的疑似之词变成了肯定的结论。由于《新修本草》是国家组织编纂的,影响很大,不但为后世本草家所遵循,而且影响及于本草界之外。再如清乾隆时大经学家、对农作物研究精博的程瑶田作《九谷考》,旁征博引,证明稷为高粱。程氏当时是学术界一代大师,其论一出,大多数学者都尊信称颂而不疑,如《说文解字》专家段玉裁赞叹:“程氏《九谷考》至为精析,学者必读此而后能正名……真可谓拨云雾而睹青天矣。”训诂学家王念孙也称程氏“援古证今,其辨明矣。”经学家马瑞辰则谓:“稷为今之高粱,程瑶田《九谷考》辨之甚精,秦汉以来多以稷为小米,俱误。”其他如刘宝楠(《释谷》)、陈奂(《诗毛氏传疏》)、孙诒让(《周礼正义》)等皆取程氏说,以为稷即今天的高梁,奉为定论。凡此种种,上述学者们只在文字注释中转圈子,没有脱离训诂的小天地,而其中有的人甚至于连黍、稷的生长情况是什么样子都没有见过。此间虽有王鸿渐、吴其浚、吴汝纶、高润生等不以程氏说法为然,撰文指出稷是谷子而不是高粱,但是这几位学者远不如程、段、王、孙等氏著名,他们的说法,并不为人们所注意。总之,争论至今,多数专家、学者的观点是一致或基本一致的,这就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稷,也就是粟,俗称谷子,其籽粒去皮后叫小米。显然黍与稷分明是两种不同的谷物[1-3,7,20-21]。

这里可以略作补充的是:①考古发掘中,稷(报告通称作粟)的出土,远较黍为多,正可证明它是普遍食用、幷用于大量存储的主要食粮,而黍则多用于酿酒。②汉墓出土陶仓上书写的谷名,有粟,有黍,没有稷。郑玄注《周礼》,释五谷言稷不言粟。实物与文献相对勘,可知粟即稷,不过有俗称与雅称之别[2,4,19]。

(四)误黍、稷为一的说法大致有三种:⑴黍与稷同类,而稷乃黍之不粘者;⑵黍与稷同类,而粟乃黍稷之外的另一种;⑶稷即穄。而第一种说法影响最大。近世学者多有训稷为黍属之不粘者,这是因为唐宋以后稷、穄音近而被误认为一物的缘故,引起极大的混乱,至今国内一些颇具影响的专著和一些研究黍类和粟类作物的专家仍然把稷当作古代的黍、穄或现代的稷子、糜子[19-21]。如目前国内农学界影响最大的两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作物卷》及《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粮食作物(魏仰浩执笔)》均将黍与稷列为同类,指出“稷即粳性的黍”,而这两部书中采用的正是国内黍稷研究专家魏仰浩编著的《糜子的育种与栽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一书中的观点。此论既定,到20世纪90年代,黍稷研究专家王星玉《中国黍稷》[15]、柴岩《糜子》[16]等专著中也都认为“黍粳者为稷”,将黍、稷定为同一种谷物。新版《辞海》对黍、稷的释义与魏仰浩观点并同(实际上,既是同一部书,因撰稿人不同,对黍、稷的论点也不同:如《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国农作物种植史(闵宗殿执笔)》中认为黍、稷是两种不同的作物)。尽管如此,魏仰浩等前述学者的专著和论文中均未见“稷即高粱”之说。由此不难看出,在稷非高粱这一点上史学界和农学界多数学者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至于“稷即穄”的不确切说法,李根蟠、吴舒致已在其《古籍中的稷是粟非穄的确证》一文中所述甚详,不再赘述[20]。

另外古世禄等《山西古代谷子(粟)生产与品种选育》一文,引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主编《中国谷子栽培学》中的论证说:“粟、黍、稷在前汉及其以前古文献中幷无混淆,也根本没有稷即是粟的事实存在[17]。”然而事实是遍检该书并未此说,相反该书第二章《谷子名称的演变》一节中的说法则与古先生所引用的说法恰恰相反:“汉以前的文献有许多迹象表明,稷也是谷子的名称之一”[22]。不知道古先生引语出自何方?

实际上黍与稷这两种农作物从其形态特征上也是极易区别的:黍属散穗,稷属攒穗(见下图,取自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这方面不但文学理论专家扬之水在《诗经名物新证》中有明论,而且农业经济专家李根蟠、作物品种资源专家吴舒致在其上述论文中也有明辨[19-20]。另据1994-2003近10年间国内126种公开发表的农业类学术刊物上刊登的538篇黍、稷类论文统计结果表明:黍类34篇,其中使用“糜”名称的27篇,用“黍”名称的13篇,用“黍稷”名称的4篇(而这4篇论文作者引用的参考文献均为魏仰浩、王星玉两位学者的专著);稷类504篇,其中使用“谷子”名称的496篇,使用“粟”名称的4篇,使用“稷子”名称的4篇(而这4篇均指湖南稷子--稗,并非粟)。说明糜子和谷子也是当代国内学者对黍、稷(粟)的通用名称。

(五)朱氏黍即高粱、程氏稷即高粱之说,不但与古训不合,而且与北方的实际情况也不合。因为古代的“梁”,所指并非高粱,而是指稷中的佳品(郝懿行《尔雅义疏》引《三仓》云:“梁,好粟也”)。齐思和在其《毛诗谷名考》中列举了程瑶田以稷为高粱的十大错误。高粱一名蜀黍,其名早见于公元三世纪张华的《博物志》,距今1700年的历史,1500年前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列举出蜀秫、芦穄、芦粟、木稷、荻粱等异名。另有一些考古学家和农史学家如安志敏、王毓瑚等认为高粱是外来的谷物,所谓高粱源于中国的说法在考古学界并未得到确证,有关高粱的记载始于元代,如元代《王祯农书百谷谱集之二》给蜀黍作注:“蜀黍一名‘高梁’,一名蜀秫,以种来自蜀,形类黍,故有诸名。”明代《农政全书》卷二十五《树艺蜀秫》中讲:“蜀秫,古无有也,后世或从他方得种。”说明高梁首先种植于我国西南地区,元代种植较多,明代以后才在北方普遍种植,在东北的大量种植,是近百来年的事[2,8],而并非古代最普遍的黍或稷。考证表明:黄米和小米自古至今是北方主要的食粮,古来如是,现在也如是,不可以高粱冒黍,也不可以高粱冒稷。朱氏、程氏硬认高粱为黍、为稷,所言实与事实违谬[1-2,6,8]。

(六)考古发现: 1984年出版的《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曾说:

仰韶文化居民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粟。它宜于黄土地带生长,耕作简单、成熟期短又宜保存。半坡遗址F2、F37的瓮、罐和F38的室内小窖里都发现了被鉴定为粟的遗物。H115中所贮藏的粟多达数斗。在华县泉护村F201、洛阳王湾F15的陶器中以及邠县(陕西)下盂村的袋形穴中也都发现可能是粟的遗物。

大汶口文化以农业经济为主,同黄河流域其他原始文化一样,主要种植的是粟。三里河遗址的一个大型窖穴中发现有一立方米左右的粟粒。

黄河中下游从西到东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原始氏族社会时期就已大批种植“粟”(或“谷子”)这种农作物,并且发现贮藏的谷子动辄“多达数斗”或“一立方米左右的粟粒”。考古工作者说,产量“达数斗之多,如果没有一定面积的种植和一定数量的收获量,是不会有这样多的储存的”。可见在夏、商以前谷子已是较普遍且收获量不小的农作物。这也正是西周时黍、稷的产量多达“千斯仓”、“万斯箱”,仓“如坻如京”般高大的渊源。并且一直到近现代,谷子、小米仍是北方产量最高、又是平民所赖以生活的主食。如果把“稷”说成只是黍的一种,而不是谷子、小米,那就无法解释谷子前后发展的历史了。要是把“稷”再硬性解释为高粱,那就更难以说明西周以前我们的祖先赖以生存的主食是什么了[2-4]。

三、 实物见证及建议

笔者出生于黄河上游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乡下,这里大部分农村至今仍种植两种古老的粮食作物:糜子和谷子。并且由这两种农作物的籽粒脱皮而成的黄米和小米,仍然是今天当地农民的主要食物。在日出而作、日落而休的传统耕作方式下,农民们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仍然是早晨糁饭(本地方言,用90%的黄米和10%的面粉蒸煮搅拌而成),中午锅块(本地方言,即大饼,因使用铁锅烙制而成,故名)加小米稀饭,晚饭则是面条或面片。这种传统的粗细搭配的饮食习惯,完全符合现代营养学的餐饮标准。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糜(黍)、谷(稷)不同于高粱的另一个区别就是:在北方黄河流域,二者的播种时间先后具有明显的差异:笔者的家乡同样种植高粱,这里农民们每年播种高粱的时间都在农历三月清明前后,因为在西北地区,高粱属于春播中耕作物,适用于为其它作物的前作(同时当地种植高粱也不过近50年内的事,20世纪60年代的人民公社时期,这里农民的食物中虽有高粱,但非本地所种,而是由于生活困难,政府从南方调拨的救济粮。当地种植高粱的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引黄河水灌溉以后的事情)。而糜子和谷子属于秋播轮茬作物,播种时间在农历六月小暑前后。西汉焦赣《易林恒之革》:“六月种黍”,又《巽之师》:“下田宜稷”。《易林》是四言诗,其为分而述之,黍与稷既为秋播作物,二者也都是耐咸抗旱、适宜于下等农田种植的作物。生活在笔者家乡的农民们祖祖辈辈是靠天吃饭,在人工铺成的砂田里,每年小暑前后只要能降一场透雨即可播种糜子,播种后既是天旱少雨或是不下雨,抗旱力强的糜子也照样生长直至成熟。而高粱从播种到成熟一般在拔节和抽穗期分别需要一次灌溉。显然,高粱无论从播种时间和抗旱耐咸等方面都与糜子和谷子有着较大区别,在天旱缺水的北方山区、丘陵地区是很少种植。据访问老农,当地高粱的生育期为150天,糜子和谷子的平均生育期为110天,前者比后者的生育期要多出一月左右。

另外,从农作物的加工过程讲,糜子的籽粒去皮后叫黄米,谷子的籽粒去皮后叫小米,这里名称的变化是农作物加工程序变化的反映[3-5,9-10]。《说文》:“米,粟实也”。现在一些《诗经》注译作品对黍、稷相对正确的解释也很不统一,如对黍、稷有注译为糜子和谷子的,也有直接注译为黄米和小米的。对此专家指出:小米一般是指谷子去壳后的米,将小米当作谷子这种作物的名称是一种错误的称呼。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一个世纪的50~80年代,中、西部农村多数地区农民们给糜子和谷子去皮的方法一直是使用老式的石制碾子,农民们用上脱粒机不过是近二十年上下的事情。

综合上述,笔者认为尽管现今学术界对于黍、稷名称的讨论已有明论,遗憾的是新中国成立50多年以来,包括《辞海》在内的不少新版词书及古典文学译注仍维持旧说,黍、稷不分或以黍为粟、为小米、为稷子、为高粱,以稷为黍、为糜、为穄、为高粱,至今没有定论。同时截至目前,学术界对黍、稷的今名仍然没有统一的命名,以至一方面给生产、科研造成困难,另一方面在国内书刊出版、学术交流中形成混乱局面。我们的辞书专家们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已经到非重视不可的时候了。否则面向全国中学生提供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还有目前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农学类各专业使用的教材--《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其中对黍与稷的释义均继续使用不确定说法或以黍、稷为同一种农作物[23],照此长期下去,不是后生可畏,而是我们对后生的教育可畏。

参考文献

[1] 齐思和.中国史探研毛诗谷名考.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9-29.

[2] 王玉哲.中华远古史西周农作物的品种.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661-665.

[3] 白寿彝,等.中国通史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604-606.

[4] 钱玄.三礼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20-123.

[5] 杨宽.西周史、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10-211、1999:67-68.

[6] 唐启宇.中国作物栽培史稿.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164-191.

[7] 梁家勉,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北京:农业出版社,55-57.

[8] 阎万英,等.中国农业发展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51-253.

[9] 王凤阳.古辞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84-86.

[10] 张双棣,等.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56.

[11] 张波.读《诗》辨稷. 西北农学院学报,1984.3:64-74

[12] 邹树文.诗经黍稷辨.农史研究集刊第二期.科学出版社,1960.

[13] 胡锡文.粟黍稷古名物的探讨.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14] 魏仰浩.中国黍稷论文选.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15] 王星玉.中国黍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1-21.

[16] 柴岩.糜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11-32,71-77.

[17] 古世禄,等.山西古代谷子(粟)生产与品种选育.山西农业科学,2002.2:34-39.

[18] 游修龄.论黍和稷.农史研究文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31-32

[19] 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72-74.

[20] 李根蟠,等.古籍中的稷是粟非穄的确证.中国农业科学,2000.5:78-85.

[21] 陈有清.粟名演变考.中国农史,2000.4:93-95.

[22] 陈家驹,等.中国谷子栽培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主编).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16-18.

[23] 王树安,等.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99-201.

[收稿日期]2004年11月 日

[作者简介]芮执俭(1955-),男,甘肃景泰人,甘肃《招生通讯》编辑,从事语言学、秦汉文学研究,著有《易林注译》等作品,近年发表《中国黍稷新证》、《〈辞海〉〈辞源〉黍稷考辨》等论文

通讯地址:兰州市庆阳路321号--中山大厦16楼

甘肃省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招生通讯》编辑部

邮政编码:730030 电子邮箱:3650598@sina.com.

电话号码:13893478568

作者邮箱: 3650598@sina.com

【民国语文读本】《中学语文读本》黍稷释义商榷(网友来稿)

https://m.hy-hk.com/170859.html

《【民国语文读本】《中学语文读本》黍稷释义商榷(网友来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上一篇: 办公常用表格大全|办公表格:几种常用的办公表格下一篇: 适合家养的开花植物|适合在家养的8种植物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