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一范文网
合一范文网 文秘>>毕业论文范文>> 政治学原理(论文)

政治学原理(论文)

2020-12-07
《政治学原理》是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景跃进。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政治学原理(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政治学原理(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当今世界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开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的影响尤为明显。大众传播对政治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大众传播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开始凸显, “政治传媒化”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而大众传媒作为向公众传播信息的一种渠道,在政治运行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当代大众传播影响政治民主进程,影响政治体制改革。因此,只有促进大众传播与政治共同发展,才能构建我们更加美好的社会。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功能 大众传媒 政治传媒化 政治体制改革

  随着当今世界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开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的影响尤为明显。而大众传媒作为大众传播的有力工具是“软权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已经越来越积极主动地介入到国际政治领域,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大家日益关注的话题。因此,大众传播与政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它们之间对立统一,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因此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大众传播对政治的影响,这样才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促进当代政治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一、大众传播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大众传播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西方认为,1450年德国J.谷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将人类带进了大众传播的时代。大众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这一定义仅指传播的单向过程,没有包括反馈。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大众传播将成为双向过程。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科教文宪章中首先使用这个概念。而大众传媒是指“在传播途径上有用以复制和传播信息符号的机械和有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之类的传播组织居间的传播渠道,具体分为印刷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和书籍;电子媒介,包括电影、广播和电视”。20世纪以来,随着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诞生和发展,以及信息的大量化、多样化,大众传播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而大众传播与政治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正因为如此,大众传播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开始凸显,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灌输政治知识

  政治知识是社会政治生活的经验总结,对于个体而言,必要的政治知识是他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发展政治人格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条件;对于社会而言,传播和灌输政治知识是实施政治运作、实现政治稳定的基本要求。因此了解更多的政治知识对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人们获得政治信息、了解政府活动和政策的重要途径,它通过对现实的描述、说明、解释,对受众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可以从所读到、看到和听到的内容,发展出对物质现实和社会现实的主观及共认的意义构想,并使得人们据此来决策自己的种种行为。比如在我国党政机关内部都有定期的有关政治的书刊读物,以便加强党员及领导机关干部的政治素养,给他们灌输一些必要的政治知识。而我们广大的青年学生从小就要接触学习各种政治课本和政治理论,大量的学习各种政治知识。大众媒体也通过广播电视等宣传各种政治思想。因此,大众传播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充分得到了实现。

  (二)引导政治舆论

  大众传媒将新近发生的各种社会事件通过信息“把关人”的过滤和筛选源源不断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但是,同时他们也将带有倾向性的报道和分析、解释传达给受众。从而影响人们对这些社会事件的看法,引导和控制政治舆论的焦点和走向。马克思曾经说过,“报刊最适当的使命就是向公众介绍当前形势、研究变革的条件、讨论改良的方法、形成舆论、给共同意志指出一个正确的方向。”个体在政治文化信息的反复刺激下,逐渐形成自己的政治认知和政治态度。可见传媒对于群众政治观念的形成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传媒所引导的政治舆论对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三)树立政治典型

  大众传播媒介根据政治发展的需要,要不断地树立一些政治典型。它们几乎描绘各种可以想象的政治行为形式,从而为个人提供模仿和学习的模式。当人们对于大众传播媒介描述的人物模式产生认同时,这种认同感就会促使他们在某些情况下模仿其行为。如果模仿来的行为顺利地解决了问题,或者受到社会的鼓励、支持,那么就会成为个人稳定的行为方式。尤其随着“电视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制造政治人物、树立正面典型的作用日益凸显。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社会规范个体的行为,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四)激发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是指“公民或公民团体影响政府活动的行为”。“公民的政治参与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公民在政治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比如西方的总统大选和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们都调动群众参与政治的热情。大众传媒不断向公众灌输政治知识,传递政治信息,以及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报导,逐渐增加人们对政治问题的关心,使得社会成员之间经常进行政治问题的讨论,从而提高公众对政治事务的兴趣以及对政治期望的追求,激发公民积极的政治参与。像西方的总统大选直接利用电视和网络媒介进行公开的选举,促成了全民参选的热潮,充分体现了公正、公开、公平。

  这就是大众传媒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可见,传媒对于一个国家政治的发展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当代大众传播使政治传媒化

  大众传媒作为大众传播的工具影响着我们社会政治生活的很多方面。而且它与政治的联系非常紧密。在西方就盛行着“政治媒体化”这一理论,它是由美国学者Timothy Cook在《治理新闻:新闻媒体作为一种政治机构》[1] 一书中正式提出的。作者Timothy Cook是William学院的政治学教授,他在研究了美国政治与新闻媒体的关系后,得出结论:在美国,作为一种客观、中立的新闻界越来越成为一种理想,越来越远离现实。新闻界远没有成为第四种权力,它仅仅是游弋于政府三权中的一个政治机构,而不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政治力量。政治变得越来越受媒体操纵,媒体也越来越演变为政坛高潮迭起的“斗秀场”。Timothy Cook进而把制造新闻与政治治理的不可分割性,称之为“政治媒体化”。这个观察角度,将有助于人们理解现代政治的特殊本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事实:大众传媒对政治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政治传媒化”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政府需要依靠传媒来宣传政府的一些思想主张和出台的政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媒是政府的“喉舌”。比如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大萧条时期。为了求得美国人民对政府的支持,缓解萧条,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利用炉边谈话节目通过收音机向美国人民进行宣传。他的谈话不仅鼓舞了美国人民,坚定了人民的信心,而且也宣传了他的货币及社会改革的基本主张,从而赢得了人们的理解和尊敬。对美国政府度过艰难,缓和危机起到了较大作用。炉边谈话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利用大众传播手段进行政治性公关活动的事例之一。可见,政府如果很好地利用大众传媒,会对他们的政治活动起到非常积极的影响,能够使政府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另一方面,传媒也对国家的政治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西方国家议程的设置当中,传媒议程主导者政府议程。政府只有通过传媒议程的设置,从而达到公共议程的设置,在公众当中形成广泛关注的议题,最终才能将政策议程与传媒议程、公共议程三者完美的结合起来,实现合力效应,顺利的完成议程设置。美国的总统切尼说:“你不能让传媒来设定议程„„传媒喜欢决定哪里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如果你任由它们这么做,那么你的总统宝座就被毁了。”这句话显然对传媒带有一定性的偏见,但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大众传媒对政治议程设置的巨大影响力。

  此外,传媒报道也主导政治事件的产生、发展和结局,主导着政治人物的命运。比如最近发生的薄熙来事件,传媒做出了大量的跟踪报道,形成了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最后导致了薄熙来的下台。还有以前发生的震惊中外的“水门事件”,它是由美国传媒界揭露出来的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其对美国本国历史以及整个国际新闻界都有着长远的影响。这一事件最终导致尼克松成为了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由此可见,大众传媒对于整个事件的产生、发展和结局以及政治人物的命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传媒的政治化也带来了政治新闻的娱乐化、八卦化。由于政治人物地位的显著性,所以有关政治人物的话题也成为了传媒报道的焦点。这一方面,反映出了当代市民社会下的公众传统政治的天生疏离,另一方面,这也体现出其政治面目通过娱乐化后更接近生活本源的回归。通过这些各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大众传播对于政治的影响非常显著,政治与大众传媒联系的也更加紧密,政治传媒化的趋势也愈加明显。

  三、当代大众传播影响政治体制改革

  随着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特别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已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而在中国政治改革的过程中,大众传媒作为向公众传播信息的一种渠道,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揭露出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推动了政治体制的改革,加快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脚步。比如最近兴起的“反腐”浪潮,“反腐”这是政府大力提倡的口号,传媒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报道,揭露了一系列的官员腐败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于当今中国政治体制的反思,加速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同时,传媒也为政府的政治体制改革大力的做宣传,政府可以通过传媒汇集各方面群众的意见。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这有利于政治体制改革更加顺利有效的进行,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其次,传媒可以大量传播有关西方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之处,使中国的民众得到借鉴,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因此当代的大众传播对于政治体制的改革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当代大众传播影响政治民主进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政治、经济方面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我们国家的政治现状相对于国外的来说仍然不够民主化,不够公开透明化。寻求政治发展的目标之一是要实现政治的民主化。政治民主化的目的是要实现在政治上的“人民当家作主”。 政治民主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寻求政治发展的最终目标。而大众传媒作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重要途径之一,必须找准定位优化其政治影响力。伴随着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大众传媒已经不是以前我们所认为的单纯的"宣传工具"和"喉舌"了,而是具有了人民意愿与政府决策的"中介桥梁"、政府行为的"监督器"、政治生活的"控制器"以及政治参与的"扩大器"等多重角色。

  大众传媒是民主的鼓吹者和促进者,它始终处在争议民主斗争的前沿。记者被称为“为民主高擎火炬的人”。新闻媒体秉承着公平正义的原则,大胆的揭露各种反民主、反人类的行为,使一切丑恶的现象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它们帮助受众行使知情权,并将一系列重要的信息传达给大众,调动群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使公众通过传媒来监督政治权利的行使。比如2007年4月国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因此,现在政府都有自己的网站,他们会定期公开政府的财政支出状况。官员们也都有属于自己的博客和微博,随时可以问政于民,接收来自民众的意见和声音,更好的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这也是中国政政治开始向民主化、公开化、透明化发展的一个表现。传媒对社会现实的充分、公开的报道,是政治过程的透明化,使得政府工作和政府官员以及其他一切权力和掌握权力的人,被置于大众的眼皮底下。大众传媒对权利滥用和腐败现象的批评和揭露可以起到“社会排气阀”的作用,这十分有利于维持社会的政治稳定。

  然而,在中国,虽然媒体对于政治的作用已经开始逐渐凸显。媒体法制化管理的水平已经有明显的提高,逐渐改变了过去无法可依的局面。传媒不再是政府控制的工具,也开始有了提供信息、普及知识、传达思想、凝聚公众意识、表达公众利益的功能,甚至有限度的批判政府政策。这表明,中国传媒业逐渐向自由化发展。但是,大众传媒在中国政治体制下的发展仍不容乐观,中国政府对传媒的管理总体上仍表现为:稳住一头,放开一头。政府对政治宣传的管理仍然严密而微观,对产业发展如广告经营等,很大程度上是宏观调控。中国的传媒仍然是政治权利的工具,公众的言行只要涉及到政治敏感话题就会被马上封杀,因此有很多的人因言获罪。所以,中国政府应该改善媒体生存的现状,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来推动政治的民主化进程,促进社会改革,使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之,从当代大众传播对政治的各方面影响来看,政府必须利用好大众传媒才能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大众传媒也要尽到自己的职责,向社会传达一些客观事实,监督政府,充分发挥自己对于社会的作用。因此,我们只有促进大众传播与政治共同发展,才能构建我们更加美好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传播学概论》, 威尔伯·施拉姆等著,何道宽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2]《媒介化政治:政治传播新论》,兰斯·本奈特 罗伯特·恩特曼著, 董关鹏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3]《大众传媒与媒体政治》, 谢岳,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 《传媒政治》,李宏,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政治学原理(论文)

  一. 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掌握着强大的公权力和广泛的社会资源,其政治活动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完善我党党内民主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具有强有力地示范作用。要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实现党的建设规范化、法治化,就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①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采用差额选举、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产生党的最高权力机构——全党代表大会;

  ②保障党员各项民主权利的有效行使。党内民主也应当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以党章为核心构建党内“法制体系”——健全各项党内规章制度中有关于党员民主权利的规定,并在各级党组织活动中严格贯彻落实,切实保障全体党员的知情权、选举权、参与权等各项民主权利。

  ③健全党内监督机制。首先,党内各级监察机关由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向其报告工作,改变对同级党委的隶属关系,保证其独立行使监察权;其次,将党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检察机关的基本部分相结合,以实现监察权的统一化、法治化;最后,规定监察机构主要成员有权参加党的委员会和政治局的一切重要会议,保证监督能够有效实施。

  ④实行党务公开,民主决策。对于党政重大事项的决策、实施,应当召开党委、政治局会议,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商讨决定,防止个人专断和权力寻租。

  二. 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民主制度,明确了人民的民主权利,党的十七大也强调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这都凸显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积极意义:它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实现社会主义的法治化:

  ①加强立法工作,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立法调研、召开听证会、公开征询意见等方式大幅提高立法质量,做到立法充分体现民意、全力维护民利;同时,大力规范立法程序,实现民主立法、科学立法。

  ②努力推进依法行政,实现司法公正。各级行政机关应当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行政执法活动;各级司法机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肃办案,秉公执法,实现法律追求的社会正义;公开考录,选贤任能,加强培训,严格要求,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执法队伍,为依法行政、司法公正提供人才保障。

  ③实施宪政,树立并维护宪法权威。宪法既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也是民主法律化的标志。强化宪法保障机制,适时引入司法审查,进一步完善立法审查,最终实现立宪目标——人民民主专政。

  ④提高公民法律素养,增强民众维权意识。采用法制讲座、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在全社会大力开展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教育,倡导公民学法辩是非,知法明荣辱,用法止纷争,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 加强民主监督,完善权力制约机制

  1.以人为本、关注民意,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巨大作用:

  ①公开化是增加民主透明度的客观要求,是人民监督的必要条件。应当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出台为契机,大力推进村务、居民事务以及企业经营等与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项政务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接受人民监督。

  ②广开言路,让人民群众畅所欲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富差距也不断扩大,阶层分化现象日趋严重,但社会底层的声音却越发微弱,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增多,纠纷和冲突加剧。这表明,如果我们再不及时听取这些基层关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声音,势必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和国家稳定。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尽力扭转这种局面:通过党员民主生活会、村民会议、议事恳谈会等等多种渠道,让群众畅所欲言,敢说话、说真话,使民主化更透明,参与性更广泛;同时,要不断扩大舆论监督和新闻媒体的窗口作用,积极关注基层民主建设中的新问题、新情况,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替大众说话,为百姓解忧,并逐步引导人民的民主观念,培养他们的民主素质。

  ③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地快速发展,互联网也日益普及,业已成为信息汇集和交流的新平台。网络监督也应运而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监督与管理,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新方式。

  2.完善各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职能

  民主监督是各民主党派和各族各界人士通过政治协商的方式向执政党及政府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参与国家事务的监督和管理,依法行使参政议政权利的行为。它有助于党政部门纠正错误,科学决策,也可以对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情况,方针、政策的贯彻情况以及执政党和政府的执政、施政情况,领导干部遵纪守法情况进行反馈,为国家监督体系提供信息,以引起党和政府的重视,并予以解决。当然,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民主监督职能发挥还不够充分,还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落后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也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是民主监督缺乏可操作的规范,具体表现表现为监督主体和客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监督渠道不畅,监督的组织性不强等,从而造成民主监督整体功能薄弱。因此,执政党和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制度建设,强化人民政协和参政党的民主监督职能:

  ①建立面向参政党的公共政策、法律法规等要施政信息的定期沟通反馈机制,保障各各民主党派的知情权,为民主监督提供必要条件。

  ②以宪法、执政党及政府的相关政策为指导,在认真研究、充分协调的基础上,制定有关民主监督的内容、程序、方式等具体的工作规则。

  ③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则条例,规范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监督主客体的行为,增强民主监督的实效,使之更具可操作性。

  四. 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体制

  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开辟了一条民主政治建设之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基层民主制度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笔者认为,尽管制度设计比较完备,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亟待完善。

  ①民主形式化,公众参政程度不高。尤其在基层人大换届选举中,选举过程往往留于形式,广大群众未真正行使选举权利。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问题,固然是由于老百姓政治觉悟不高,民主观念不强,但究其根源还在于体制缺失。因此,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尤其是基层政府)以此主流新闻媒体应当加大对群众民主政治思想的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提高公众的民主观念和参政意识——可以采用讲座、展览、宣传片等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大众宣传,让他们明白行使选举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与自己的切身权益息息相关。

  ②

  ③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通过立法、舆论监督等方式,规范村(居)民委员会和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的选举程序,维护公平、公正、公开的选举秩序;建立独立于政府、企业的第三方工会组织,以切实维护广大工人的各项权利;进一步扩大基层自治组织的职权,真正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参考文献】

  [1]陈世润、胡伯项、胡传明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江西人民出

  版社,2007

  [2]陶德麟、王展飞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政治学原理(论文)

https://m.hy-hk.com/490261.html

《政治学原理(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上一篇: 2020年疫情学生论文最新 2020疫情论文摘要3篇下一篇: 5000字计算机毕业论文3篇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