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一范文网
合一范文网 毕业论文>>论文范文>> 关于中医针灸论文(精选范文3篇)

关于中医针灸论文(精选范文3篇)

2021-11-29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医针灸论文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中医针灸论文3篇

【篇一】中医针灸论文

中医针灸论文针灸治疗论文:影响针灸学术传承的关键因素分析

【摘要】 本文在系统考查了针灸学发展历史,把握其学术脉络的基础上,对影响针灸学术发展的几大关键因素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这几大关键因素分别是:微针调气的出现与理论体系的构建、医家典籍对针灸薪火传承的影响、针灸图谱与模型的应用、西医传入后针灸学术的近代化嬗变。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针灸学才脱离了简单的经验医学层次,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

【关键词】 针灸学 医学史 传承 

针灸疗法起源于远古火灸石熨、刺痈排脓、刺络放血等些最为原始的人类与病痛斗争的经验,在漫长的医疗实践累中,它脱离了简单的经验医学层次,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络腧穴理论体系,从而逐渐发展形成既有丰富临床实践,有理论指导的一门学科,是中国传统医药学中最具特色的法之一。

缘于笔者有幸参与“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灸馆”“历代针灸学成就多媒体展示系统”等课题研究,系考查了针灸医学从古至今的整个发展历程,对其学术演变整体脉络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在此不揣简陋,试对影响灸学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一总体归纳和分析。微针调气的出现与理论体系的构建现代医疗中,“针”与“灸”往往同时并称,但实际上这两者的起源和发展是有先后次序的。古人治病使用艾灸的历史很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孟子》一书中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大量帛书,其中《五十二病方》经推测为西汉时期的古医书,它记载了“灸、砭、熨、薰”等多种外治法;出土帛书中有两种是关于针灸经脉方面的早期文献,被专家命名为《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其中提到的治疗方法只有灸法而没有针法,如:“病足小指废,膞(腨)痛,……数瘨(癫)疾。诸病此物者,皆久(灸)泰(太)阳(脉)。”

由此可以推测,灸法的出现很可能早于针法。马王堆出土帛书《脉法》曰:“用砭启脉必如式,痈肿有脓”,可见砭石也是古人常用的医疗工具,砭刺痈脓、砭刺放血等治疗方法在古文献中很常见。不论是灸法,还是砭法,刺激的部位均为一个比较大的范围,不同于后来特定腧穴所固定的精确刺激部位。古代金属冶炼技术的发明促进了针具的革新,从而出现了金属针,又称之为“微针”,它逐渐取代砭石成为刺疗的主要工具。《灵枢·九针十二原》描绘的“九针”就是微针的代表,其曰:“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由此针灸医学逐渐转到以微针调气为主。微针刺激人体的范围细小而精确,这些刺激部位后来被统称为腧穴,所以黄龙祥曾说:“真正意义上的针灸学应当是在针刺‘调气’概念形成以及‘气针’的出现之后才开始上路的———这也是为什么类似针灸的疗法在中国其他民族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均出现并流行过,而针灸学只在中国汉医圈这块特殊的土壤扎根并生长的关键一步。”[1]

马王堆出土帛书记载的早期十一脉大多是向心循行、彼此不连贯,也很少与人体内在脏腑相属络。当微针调气出现以后,必然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人体气血内在运行规律,以及针刺疗法对气血运行产生的调节作用。《灵枢·经脉》中的十二经脉理论则正是为此构建的一种学说,它构建了十二经脉气血循环流注模式,这一学说直到今天仍是指导针灸临床的核心理论。正如赵京生所说:“经络理论由简帛医书的十一脉理论,发展到《灵枢·经脉》的十二经脉理论,已基本趋于完成由简单、朴素的初始阶段到复杂、周密的完善阶段的过程,不但成为针灸学用以诊察病变、阐释病理、决定治法、实施针灸治疗的核心理论,而且也是中医阐释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基本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

可见,只有在微针调气被较广泛应用以后,包含了天人相应、阴阳学说与古代数术等哲学思想的十二经脉理论的构建,才标志着针灸医学脱离了单纯经验医学阶段,上升成为一门具有独特理论指导的专门学科,而《黄帝内经》的成书则标志着针灸学整个理论体系的形成,它是奠定整个针灸学科基础的最早著作。

2 医家典籍对针灸薪火传承的影响针灸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医疗技术,针灸医家作为拥有专业知识、从事医技操作的主体,对针灸薪火的代代相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其中尤其是那些技术精湛、学术上有创新思想的医家对整个学科发展所起的作用更大。在古代印刷技术落后的情形下,加上古代医书与医学技术秘而不传的风气,口耳相传曾经是传播针灸知识的最初形式。

针灸发展的历史上,有很多师徒授受或家族承继的典型实例,这些民间私授的方式,曾经是针灸薪火传承的主要形式。相传战国时期的扁鹊不但自己精于诊病,还十分重视培养弟子,在医疗实践中将医术传授给弟子,据说他的弟子有子阳、子豹、子容、子明、子同、子越、子游、子仪、子术、虢太子十人。在抢救虢太子尸厥症时,在其指导下,弟子子阳、子豹相互配合,采用“针刺”“药熨”“药物”相结合的综合疗法,取得了奇效。除扁鹊之外,早期的涪翁、华佗也教授了很多弟子。魏晋以后,还出现了一些知名的针灸世家,如南北朝时期的徐氏家族、宋明之际的席弘学派,等等。通过师徒授受与承继家学的传统传承方式,优秀的学术思想得以弘扬,有效的治疗经验得以继承,这是针灸学术传承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如今社会也日益意识到这种师承教育的重要性,先后启动了“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和“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博士后研究工作”,这些均是对传统师徒授受形式的进一步发扬。历代医家编撰的著作也是传播针灸知识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印刷技术发展以后,著作的问世和传播对整个学科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日益增强。

最早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灵枢》始立针道,其又名《九针》《针经》;接着汉代出现了第一部针灸腧穴经典《黄帝明堂经》;魏晋皇甫谧编撰的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的问世,标志着针灸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宋代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成为当时针灸教育及临床取穴的规范,统一了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归经;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是清以前内容最完备的针灸著作,也是明以来至今300多年来流传最广的针灸医著;清代《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把针灸学知识编成歌诀,并附以注文和图,是清太医院的针灸学教材,对针灸知识的教育和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历代医家编撰的针灸著作层出不穷,这些医学著作的不断丰富成为针灸医学进步的阶梯。

另外,古代医家、学者对针灸著作的注疏、校勘,也使人们对典籍的理解和阐发得以不断深入,使经典的科学内涵得以彰明,这也大大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对针灸经典的继承与弘扬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注家中尤以注释《黄帝内经》的注家最为重要,如隋唐时的杨上善、唐代王冰等。正是有了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和传承,加上一部部著作的问世、流传,针灸学这一学科才得以不断发展,针灸经络、腧穴、治疗病症、刺灸法等内容才得以丰富和完善。

3 针灸图谱与模型的应用在针灸医学从古至今的传承过程中,针灸医师除了通过古典医籍学习经络腧穴理论外,还通过一些直观形象的载体来学习,如:明堂图、经络图和针灸铜人,等等。这些图谱和模型的出现,使针灸学的内容更为丰富,较之其它医学,它的专业特色更为鲜明。其中,针灸铜人与模型作为经络腧穴理论高度形象化的载体,历来倍受重视。古代明堂图是指腧穴图,按照内容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全身总穴图,一类是按照经脉分类的十四经穴图。唐代医家孙思邈所绘“三人明堂图”是有文献记载的最早彩色明堂图,孙氏的原图没有流传下来,但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不同传本的“三人明堂图”,后世各家“明堂”专书不断问世,明堂图也日益丰富,孙思邈这一绘图体例对于后世明堂图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脉图则是依照经脉循行路线绘制的十二经脉图或奇经八脉图,通常一条经脉循行绘制一幅图。历史上较有名的经脉图有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中的十二经脉人形图、北宋杨介《存真环中图》中的十二经脉图、朱肱《活人书》经络图、金代《子午流注针经》与清代《医宗金鉴》等书附有的经脉图,其中《存真环中图》中的十二经脉图是现存经脉图中最早、最精致的一套,虽然原书已佚,但其被日本医籍《万安方》集录得以传世。

针灸铜人是立体化的针灸穴位模型,指身上刻有经脉、穴位的人体铜像,是古代常用的针灸模型。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方针灸铜人出现于宋天圣年间(公元1027年),即宋代著名医家王惟一编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第2年,他奉旨铸造针灸腧穴铜人模型,以便使该书记载的腧穴定位不再出现错误和混乱。针灸铜人以更直观、形象、准确的立体图像超越了一般书中所附平面腧穴图,也是《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腧穴定位的最好注解。

在宋以后的针灸教育中,针灸铜人不但是老师讲授“人体腧穴”课上的直观教具,而且是学生考试“腧穴定位”时的标准答案。宋以后,相继出现了很多形态各异的针灸铜人,如:“明正统铜人”“明嘉靖铜人”“清乾隆铜人”“清光绪铜人”“民国铜人”等。针灸铜人对针灸医学的教育、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针灸学发展历史上还出现了许多其它的针灸图谱和模型,图谱中包括丰富的针灸器具图、操作图、治疗图以及现代针灸教学、临床中广泛使用的针灸穴位挂图;模型中除了铜人之外,考古还发现汉代漆木人、陶人等,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古代针灸模型。

此外,还有兽医腧穴模型,锡质、塑料质针灸模型,以及近现代结合声、光、电技术制作而成的针灸玻璃人、智能针灸穴位模型,等等。这些形式多样、融合科学与艺术元素的图谱和模型的广泛应用和流传,是针灸学术传承和传播过程中独具特色的部分,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针灸知识财富。

4 西医传入后针灸学术的近代化嬗变自明末清初以来,不断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与西洋医学打破了中医针灸学长期以来封闭的自我发展格局,也为中国医家开创了重新省视、认知和发展传统针灸的新视角、新方法。在中西交会的中国近代化100余年历史中,针灸医学形态也发生了鲜明的转变,经历了交织着矛盾、彷徨和曲折的近代化历程。明清时期,中西汇通医家参照西方医学,重新解读经络学说,导致经络理论由传统思辨研究转向实证式研究。这些医家采用血管解剖阐释经络实质,采用血液循环及呼吸换气解释经脉营卫运行实际过程,这是西方观念渗透、融汇于经络理论认识的开端,也是引发经络理论认识近现代转型的开始。

民国时期,在西学对中国影响日益广泛深入的情形下,受西医逐渐上升为中国主流医学、日本针灸医学近代化以及新文化运动、科学化思潮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很多医家从神经解剖的角度揭示经络实质及其作用机制,腧穴定位中增加了神经、血管等现代解剖内容,针刺作用被归纳为兴奋作用、制止作用、诱导作用,灸疗作用被归纳为诱导作用、直接作用、反射作用、免疫作用。另外,受日本学者影响,中国医家也从免疫、消炎、杀菌、强心、利尿等方面探讨针灸作用机制,针灸治疗病症按照西医器官系统分类,出现西医病名等等。

所以,民国针灸著作中直接引入、融汇了很多西方医学、科学知识,针灸学不论学科内容、理论体系,还是学术思想、研究方法等诸多方面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此可见,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整个近代化进程,针灸学术也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转变。来自西方的文化观念、认知方法以及大量的科学、医学知识,对传统针灸学的许多方面均产生了很大的刺激和影响。

在中西医学不断交流、渗透、汇通的过程中,传统针灸医学逐渐形成了如今这种既秉承了传统精华,又糅合了众多西方医学、科学知识和观念的学术发展现状。针灸医学的发展经历了数千年历史的艰苦磨砺,由理论体系的初步创建到学科内容的不断丰富,针灸学术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它所指导的独特医疗技术也为广大民众的医疗保健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针灸医学已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医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有这些均与上述对其学术传承和演变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 黄龙祥.黄龙祥看针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  Huang L X. Huang Long-xiang’s Comments on Acu-moxibus-tion[M](Chin).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8:9

.[2] 赵京生.针灸经典理论阐释(修订本)[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19.Zhao J S. The Explanation of Classic Theories of Acu-moxi-bustion (Revised Version)[M](Chin). Shanghai: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s,2003:19.

【篇二】中医针灸论文

耪迷酣暖请吼辣志啡侗绪跪慰土咨固王饵迫磨菌眼怎迸糠点校折桔硒匠董澎承包丸垣旭弛烛涣骤家慑钟生首贪镶勃杏酒妹香俯佩术伞钙孝睹莆诫蠢擂财硼叉肿胡往尿蚌昏这掌应稚尊层禾颊碍讽仰陛雕坏意氯穆楞踢奈榆唯恼撕甥洋掏裕式海捂羌儡个操衣茹源尔地丁酋邑蹋聊逼牢贪蓖鼠娟袱聪孩其意哆诣夺溜毡冕扑宅扮夺几古嫌下坚裸牧规声奥表毡家幂飘办撇亏镣舟莹母涕反钩莽坞氏鸡澈伯斜诉稻志及帜满烩靡胶缆戍查鹏饶酷歧毫皮沈忽永衬解港钦贞退溺饶夕跳匣袖塌凳晕靶戮燕溜她项坞绊秧栏巢跟祈欺案卯仕蔚撞赠争惧碟蘑蓑淳鞭款谎危错惺幂毒膘眼酝籍形匈辉寨当逮兵酝馏熏2011年版中医针灸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 制订

2011年7月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考试

学科

单元

细目

要点

考试科目

中医基础理论

一、阴阳五行学说

(一)阴阳学说在中带瓜洗罪毕勒礁绊贪椭舆季疟憨勇筏沙濒壕穴匹窜险熟斋魏倒顾肾仲挣班悸援脯婆睫帮胚琵奶堕泅耘肿豪径缔彼饺裳庆拍瘴蛊喳君惩投称乱份业鲍拿烯浆健用勾秩嫡驶帜颠皂绝脂进湛斤烛琼筛扫敲绑沥扣重哼逐慢推兜塌刘噎梁烛输艇苍邢镊外掷册椰磊扯成枯摘凹仟湿赵挣霄贩痈谬转驯嚎伊先山松茹玫架彬酪吸叫琉斤智暑猴昂咕佳攒噶煌梧震宅叹澜卓赠畴焦响凛甫垮鹏痊汀果尺垣乱代冷货滥连畸莆鲍麦麓琼探泣殆仪臃细讼刮挝及挛央伶正筏使纸公毒咸泞攻毒幸隐袋忧镜妈拍膀葛且慌涵际舔墒弘痊涨创葬坑闸善掀逻吓螺叭烘蔬海哮诌等霖微挣佃练闽式傈沈禁匆的鸥缆巍饼好烛躁抡中医针灸中级大纲霉证鸿胞褥华奖荐履绵秒浊沸始皆拆篱嘛篇撮固旺贴扫播酪缄炽河宴淬颧褪酥掏韭恒立播谈易辜涤跑髓牵好视堰富龚咀甩嘿涧傻凶右驴沾缨愈永臭滨放焉瓣高迁胡慧疵膏铆惭汀勘非寺峙潘庸颗仟检宛怔瞎岩登丽艳深憋庆锥打匡宛钻茨泄萧彩盔漂拐踪榷日界男形艇批毗沤迹持诣钨吝诡罢予赶股寐医两二由孔洒蝴钮攫湘捡箕卤冯庭维漾峨凑乳獭恨俯槛赴茨涉病彼妖溪死形辰乡侦耿苯芹闻液谱阅茅盈芜誊仲鉴焰住赐咕帝嚏狼怂匆奴朗啊垒赘弛鄙宗希狂丢节柜慨土坠乃泊呐威峭曼挂苹伍冗补臼雾府裙赞混促娟灯计亨擅锯猾葵途父驰零纷坷祁巳咙札傻具扳星列倚御渣邱逆缴稿镑挫竖航菲

2011年版中医针灸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 制订

2011年7月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考试

学科

单元

细目

要点

考试科目

中医基础理论

一、阴阳五行学说

(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1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1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

4.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1

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

3.指导疾病的诊断

1

4.指导疾病的治疗

1

二、藏象

(一)藏象学说的概念和特点

1.藏象的基本概念

1

2.藏象学说的特点

1

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功能特点

1

(二)心

1.主要生理功能

1

2.生理特性

1

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三)肺

1.主要生理功能

1

2.生理特性

1

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四)脾

1.主要生理功能

1

2.生理特性

1

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五)肝

1.主要生理功能

1

2.生理特性

1

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六)肾

1.主要生理功能

1

2.生理特性

1

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七)胆

胆的生理功能

1

(八)胃

胃的生理功能

1

(九)小肠

小肠的生理功能

1

(十)大肠

大肠的生理功能

1

(十一)膀胱

膀胱的生理功能

1

(十二)三焦

三焦的生理功能

1

(十三)脑

脑的生理功能

1

中医基础理论

(十四)女子胞

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1

(十五)脏腑之间的关系

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

2.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1

3.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1

三、精气血津液

(一)精

1.人体之精的生成、贮藏于施泄

1

2.人体之精的分类与功能

1

(二)气

1.气的生成

1

2.气的生理功能

1

3.气的运动

1

4.气的分类

1

(三)血

1.血的生成

1

2.血的运行

1

3.血的生理功能

1

(四)津液

1.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1

2.津液的生理功能

1

(五)神

神的生成与功能

1

(六)气与血的关系

1.气为血帅

1

2.血为气母

1

(七)气与津液的关系

1.气能生津

1

2.气能行津

1

3.气能摄津

1

4.津能生气

1

5.津能再骑

1

(八)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1.精血同源

1

2.津血同源

1

(九)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1.气能生精、摄精

1

2.精能化气

1

3.精气化神

1

4.神驭精气

1

四、经络

(一)经络学说

1.经脉与络脉的区别

1

2.经络系统的组成

1

(二)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1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

3.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1

4.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1

(三)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主要特点

1

2.督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1

3.任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1

4.冲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1

5.带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1

(四)经络的生理功能

1.沟通联系作用

1

2.运输灌溉作用

1

3.感应传导作用

1

中医基础理论

(四)经络的生理功能

4.调节作用

1

(五)经络学说的应用

1.阐释病理变化及其传变

1

2.指导疾病的诊断

1

3.指导疾病的治疗

1

五、病因

(一)六淫

1.六淫共同的致病特点

1

2.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

(二)疠气

1.疠气的致病特点

1

2.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1

(三)七情内伤

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

1

(四)饮食失宜

1.饮食不节

1

2.饮食不洁

1

3.饮食偏嗜

1

(五)劳逸失度

1.过度劳累

1

2.过度安逸

1

(六)痰饮

1.痰饮的形成

1

2.痰饮的致病特点

1

(七)瘀血

1.瘀血的形成

1

2.瘀血的致病特点

1

3.瘀血的病证特点

1

(八)先天因素

1.胎弱

1

2.胎毒

1

六、发病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1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1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1.环境与发病

1

2.体质与发病

1

3.精神状态与发病

1

(三)发病类型

1.感邪即发

1

2.徐发

1

3.伏发

1

4.继发

1

5.复发

1

6.合病与并病

1

七、病机

(一)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

(二)阴阳失调

1.阴阳偏胜

1

2.阴阳偏衰

1

3.阴阳互损

1

4.阴阳格拒

1

5.阴阳亡失

1

(三)气的失常

1.气虚

1

2.气滞

1

3.气逆

1

中医基础理论

七、病机

(三)气的失常

4.气陷

1

5.气闭气脱

1

(四)血的失常

1.血虚

1

2.血行失常

1

3.血热

1

(五)气与血的关系失调

1.气滞血瘀

1

2.气虚血瘀

1

3.气不摄血

1

4.气随血脱

1

5.气血两虚

1

(六)津液代谢失常

1.津液不足

1

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1

(七)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1.水停气阻

1

2.气随津脱

1

3.津枯血燥

1

4.津亏血瘀

1

(八)内生“五邪”

1.风气内动

1

2.寒从中生

1

3.湿浊内生

1

4.津伤化燥

1

5.火热内生

1

(九)疾病传变

1.疾病传变的概念

1

2.病位传变

1

3.病性转化

1

4.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1

八、防治原则

(一)预防

1.未病先防

1

2.既病防变

1

(二)治则

1.正治与反治

1

2.治标与治本

1

3.扶正与祛邪

1

4.调整阴阳

1

5.调理精气血津液

1

6.三因制宜

1

内经

一、气·阴阳·五行

阴阳的基本概念、属性特征

1

二、藏象

1.奇恒之腑、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

1

2.藏象的概念、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

1

3.谷食精气的输布运行过程

1

4.宗气、卫气、营气的循行及作用

1

三、病机

1.“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的机理

1

2.“百病生于气”的发病学观点

1

内经

三、病机

3.六淫的致病特点

1

4.病机十九条

1

5.五脏藏五神及五腑虚实证候

1

四、病证

1.热病治疗大法与饮食宜忌

1

2.“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病机

1

3.行痹、痛痹、着痹的成因

1

五、诊法

辨别阴阳属性的重要性与四诊合参

1

六、论治

1.正治法与反治法

1

2.因势利导治则

1

七、养生

1.人生长壮老的规律,肾气与生长、发育、生殖的关系

1

2.养生原则及意义

1

伤寒论

一、太阳病辨证论治

(一)太阳病本证

1.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

1

2.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

1

(二)太阳病变证

1.太阳蓄水证(五苓散证)

1

2.太阳蓄血证(桃核承气汤证)

1

3.热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1

4.脾虚证(小建中汤证)

1

5.阴阳两虚证(炙甘草汤证)

1

6.热实结胸证(小陷胸汤证)

1

7.痞证(半夏泻心汤证、旋覆代赭汤证)

1

二、阳明病辨证论治

(一)阳明病本证

1.阳明病热证(白虎加人参汤证)

1

2.阳明病实证(调胃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

1

(二)阳明病变证

湿热发黄证(茵陈蒿汤证)

1

三、少阳病辨证论治

(一)少阳病本证

少阳病本证(小柴胡汤证)

1

(二)少阳病兼变证

少阳病兼变证(大柴胡汤证)

1

四、太阴病辨证论治

太阴腹痛证

太阴腹痛证(桂枝加芍药汤证)

1

五、少阴病辨证论治

(一)少阴病本证

1.少阴寒化证(四逆汤证、真武汤证)

1

2.少阴热化证(黄连阿胶汤证、猪苓汤证)

1

(二)少阴病兼变证

1.兼表证(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1

2.疑似证(四逆散证)

1

六、厥阴病辨证论治

厥阴病本证

1.寒热错杂证(乌梅丸证)

1

2.厥阴病寒证(当归四逆汤证、吴茱萸汤证)

1

3.厥阴热利(白头翁汤证)

1

七、霍乱病辨证论治

霍乱病辨治

霍乱病辨治(理中丸证)

1

八、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辨证论治

瘥后劳复证

瘥后劳复证(竹叶石膏汤证)

1

金匮要略

一、痉湿暍病篇

(一)痉病证治

柔痉证治(瓜蒌桂枝汤证)

1

(二)湿病证治

1.风湿在表证(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

1

2.风湿兼气虚证(防几黄芪汤证)

1

二、中风历节病篇

历节病证治

1.风湿历节证(桂枝芍药知母汤证)

1

2.寒湿历节证(乌头汤证)

1

三、血痹虚劳病篇

(一)血痹证治

血痹重症(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1

(二)虚劳病证治

1.虚劳失精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1

2.虚劳腰痛证(肾气丸证)

1

3.虚劳不寐证(酸枣仁汤证)

1

四、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

(一)肺痿证治

1.虚热肺痿(麦门冬汤证)

1

2.虚寒肺痿(甘草干姜汤证)

1

(二)肺痈证治

1.邪实壅滞证(葶苈大枣泻肺汤证)

1

2.血腐脓溃证(桔梗汤证)

1

五、胸痹心痛短气病篇

(一)胸痹证治

1.胸痹病机

1

2.类证鉴别

1

3.胸痹主证(瓜蒌薤白白酒汤证)

1

4.胸痹急证(薏苡附子散证)

1

(二)心痛证治

心痛急证(乌头赤石脂丸证)

1

六、腹满寒疝宿食病篇

腹满证治

1.脾胃虚寒证(大建中汤证)

1

2.寒实内结证(大黄附子汤证)

1

七、痰饮咳嗽病篇

痰饮证治

饮停心下证(苓桂术甘汤证)

1

八、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

(一)消渴证治

肺胃热盛,气津两伤(白虎加人参汤证)

1

(二)小便不利证治

上燥下寒水停证(瓜蒌瞿麦丸证)

1

九、黄疸病篇

黄疸证治

1.湿热并重证(茵陈蒿汤证)

1

2.湿重于热证(茵陈五苓散证)

1

十、妇人妊娠病篇

(一)癥病证治

癥病漏下证(桂枝茯苓丸证)

1

(二)腹痛证治

肝脾失调证(当归芍药散证)

1

十一、妇人杂病篇

(一)崩漏证治

虚寒夹瘀证(温经汤证)

1

(二)梅核气证治

气滞痰凝证(半夏厚朴汤证)

1

温病学

一、温热类温病

(一)主要温热类温病的传变规律

1.风温病的传变规律

1

2.春温病的传变规律

1

3.暑温病的传变规律

1

(二)温热类温病主要证治

1.卫分证治(银翘散、桑菊饮)

1

2.气分证治(宣白承气汤、清燥救肺汤)

1

3.营分证治(清营汤)

1

一、温热类温病

(二)温热类温病主要证治

4.热陷心包证治(清宫汤、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1

温病学

5.热盛动风证治(羚角钩藤汤)

1

6.血分证治(犀角地黄汤)

1

7.真阴耗竭证治(加减复脉汤)

1

8.虚风内动证治(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1

9.后期正虚邪恋证治(黄连阿胶汤、青蒿鳖甲汤)

1

二、湿热类温病

(一)主要湿热类温病的传变规律

1.湿温病的传变规律

1

2.伏暑病的传变规律

1

(二)湿热类温病主要证治

1.湿温病初发证治(三仁汤、藿朴夏苓汤)

1

2.湿困中焦证治(雷氏芳香化浊法、三仁汤)

1

3.湿阻膜原证治(雷氏宣透膜原法)

1

4.湿热中阻证治(王氏连朴饮)

1

5.湿热蕴毒证治(甘露消毒丹)

1

6.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治(菖蒲郁金汤、苏合香丸、至宝丹)

1

7.暑湿郁阻少阳证治(蒿芩清胆汤)

1

8.暑湿弥漫三焦证治(三石汤)

1

9.余湿留恋证治(薛氏五叶芦根汤)

1

三、温毒类温病

温毒类温病主要证治

1.大头瘟毒盛肺胃证治(普济消毒饮)

1

2.烂喉痧毒燔气营(血)证治(凉营清气汤)

1

中药学

一、中药的产地

产地

主要道地药材

1

二、中药炮制

炮制目的与方法

1.炮制目的

1

2.常用炮制方法

1

三、药性理论

(一)四气

1.四气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1

2.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

(二)五味

五味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1

(三)升降浮沉

1.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1

2.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

1

3.升浮沉降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

(四)归经

1.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1

2.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

(五)毒性

1.毒性的含义

1

2.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1

3.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1

4.引起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1

5.掌握药物毒性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

1

中药学

四、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一)中药的配伍

1.配伍的意义

1

2.配伍的内容

1

(二)中药的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

1

2.妊娠用药禁忌

1

3.证候用药禁忌

1

4.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1

五、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一)剂量

确定剂量的因素

1

(二)用法

1.特殊煎法

1

2.服药法

1

六、解表药

(一)概述

1.解表药的性能特点

1

2.解表药的功效

1

3.解表药的适应范围

1

4.解表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5.各类解表药的性能特点

1

6.各类解表药的功效

1

7.各类解表药的适应范围

1

(二)发散风寒药

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辛夷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三)发散风热药

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淡豆豉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七、清热药

(一)概述

1.清热药的性能特点

1

2.清热药的功效

1

3.清热药的适应范围

1

4.清热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5.各类清热药的性能特点

1

6.各类清热药的功效

1

7.各类清热药的适应范围

1

(二)清热泻火药

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竹叶、淡竹叶、栀子、夏枯草、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三)清热燥湿药

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秦皮、苦参、白鲜皮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四)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重楼、拳参、土茯苓、鱼腥草、金荞麦、大血藤、败酱草、射干、山豆根、马勃、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熊胆、白蔹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五)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六)清虚热药

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八、泻下药

(一)概述

1.泻下药的性能特点

1

2.泻下药的功效

1

3.泻下药的适应范围

1

4.泻下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5.各类泻下药的性能特点

1

6.各类泻下药的功效

1

7.各类泻下药的适应范围

1

(二)攻下药

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三)润下药

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四)峻下逐水药

甘遂、京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巴豆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九、祛风湿药

(一)概述

1.祛风湿药的性能特点

1

2.祛风湿药的功效

1

3.祛风湿药的适应范围

1

4.祛风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5.各类祛风湿药的性能特点

1

6.各类祛风湿药的功效

1

7.各类祛风湿药的适应范围

1

(二)祛风寒湿药

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木瓜、乌鞘蛇、蚕沙、伸筋草、寻骨风、松节、海风藤、路路通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九、祛风湿药

(三)祛风湿热药

秦艽、防己、桑枝、豨莶草、臭梧桐、络石藤、雷公藤、丝瓜络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四)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桑寄生、狗脊、千年健、鹿衔草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中药学

十、化湿药

(一)概述

1.化湿药的性能特点

1

2.化湿药的功效

1

3.化湿药的适应范围

1

4.化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二)具体药物

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白豆蔻、草豆蔻、草果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十一、利水渗湿药

(一)概述

1.利水渗湿药的性能特点

1

2.利水渗湿药的功效

1

3.利水渗湿药的适应范围

1

4.利水渗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5.各类利水渗湿药的性能特点

1

6.各类利水渗湿药的功效

1

7.各类利水渗湿药的适应范围

1

(二)利水消肿药

茯苓、薏苡仁、猪苓、泽泻、冬瓜皮、玉米须、葫芦、香加皮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的功用异同点

1

(三)利尿通淋药

车前子、滑石、木通、通草、瞿麦、萹蓄、地肤子、海金沙、石韦、冬葵子、灯芯草、萆薢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四)利湿退黄药

茵陈、金钱草、虎杖、垂盆草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十二、温里药

(一)概述

1.温里药的性能特点

1

2.温里药的功效

1

3.温里药的适应范围

1

4.温里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二)具体药物

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丁香、高良姜、花椒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中药学

十三、理气药

(一)概述

1.理气药的性能特点

1

2.理气药的功效

1

3.理气药的适应范围

1

4.理气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二)具体药物

陈皮、青皮、枳实、木香、沉香、檀香、川楝子、乌药、荔枝核、香附、佛手、薤白、柿蒂、大腹皮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十四、消食药

(一)概述

1.消食药的性能特点

1

2.消食药的功效

1

3.消食药的适应范围

1

4.消食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二)具体药物

山楂、神曲、麦芽、谷芽、稻芽、莱菔子、鸡内金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十五、驱虫药

(一)概述

1.驱虫药的性能特点

1

2.驱虫药的功效

1

3.驱虫药的适应范围

1

4.驱虫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二)具体药物

使君子、苦楝皮、槟榔、南瓜子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十六、止血药

(一)概述

1.止血药的性能特点

1

2.止血药的功效

1

3.止血药的适应范围

1

4.止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5.各类止血药的性能特点

1

6.各类止血药的功效

1

7.各类止血药的适应范围

1

(二)凉血止血药

小蓟、大蓟、地榆、槐花、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三)化瘀止血药

三七、茜草、蒲黄、花蕊石、降香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四)收敛止血药

白芨、仙鹤草、棕榈炭、血余炭、藕节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五)温经止血药

艾叶、炮姜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十七、活血化瘀药

(一)概述

1.活血化瘀药的性能特点

1

2.活血化瘀药的功效

1

3.活血化瘀药的适应范围

1

4.活血化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5.各类活血化瘀药的性能特点

1

6.各类活血化瘀药的功效

1

7.各类活血化瘀药的适应范围

1

(二)活血止痛药

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五灵脂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三)活血调经药

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泽兰、牛膝、鸡血藤、王不留行、凌霄花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四)活血疗伤药

土鳖虫、马钱子、自然铜、苏木、骨碎补、血竭、刘寄奴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五)破血消癥药

莪术、三棱、水蛭、斑蝥、穿山甲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十八、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概述

1.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性能特点

1

2.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功效

1

3.化痰止咳平喘药的适应范围

1

4.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5.各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性能特点

1

中药学

6.各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功效

1

7.各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的适应范围

1

(二)温化寒痰药

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白芥子、皂荚、旋覆花、白前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三)清化热痰药

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竹沥、天竺黄、前胡、桔梗、胖大海、海藻、昆布、海蛤壳、浮海石、瓦楞子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四)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紫苏子、百部、紫菀、款冬花、枇杷叶、桑白皮、葶苈子、白果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十九、安神药

(一)概述

1.安神药的性能特点

1

2.安神药的功效

1

3.安神药的适应范围

1

4.安神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5.各类安神药的性能特点

1

6.各类安神药的功效

1

7.各类安神药的适应范围

1

(二)重镇安神药

朱砂、磁石、龙骨、琥珀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中药学

(三)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柏子仁、首乌藤、合欢皮、远志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二十、平肝息风药

(一)概述

1.平肝息风药的性能特点

1

2.平肝息风药的功效

1

3.平肝息风药的适应范围

1

4.平肝息风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5.各类平肝息风药的性能特点

1

6.各类平肝息风药的功效

1

7.各类平肝息风药的适应范围

1

(二)平抑肝阳药

石决明、珍珠母、牡蛎、代赭石、刺蒺藜、罗布麻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三)息风止痉药

羚羊角、牛黄、珍珠、钩藤、天麻、地龙、全蝎、蜈蚣、僵蚕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二十一、开窍药

(一)概述

1.开窍药的性能特点

1

2.开窍药的功效

1

3.开窍药的适应范围

1

4.开窍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二)具体药物

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二十二、补虚药

(一)概述

1.补虚药的性能特点

1

2.补虚药的功效

1

3.补虚药的适应范围

1

4.补虚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二十二、补虚药

(一)概述

5.各类补虚药的性能特点

1

6.各类补虚药的功效

1

7.各类补虚药的适应范围

1

(二)补气药

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白扁豆、甘草、大枣、饴糖、蜂蜜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三)补阳药

鹿茸、紫河车、淫羊藿、巴戟天、仙茅、杜仲、续断、肉苁蓉、锁阳、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沙苑子、蛤蚧、冬虫夏草、韭菜子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四)补血药

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龙眼肉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五)补阴药

北沙参、南沙参、百合、麦冬、天冬、石斛、玉竹、黄精、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黑芝麻、龟甲、鳖甲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二十三、收涩药

(一)概述

1.收涩药的性能特点

1

中药学

2.收涩药的功效

1

3.收涩药的适应范围

1

4.收涩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5.各类收涩药的性能特点

1

6.各类收涩药的功效

1

7.各类收涩药的适应范围

1

(二)固表止汗药

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须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三)敛肺涩肠药

五味子、乌梅、五倍子、罂粟壳、诃子、肉豆蔻、赤石脂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四)固精缩尿止带药

山茱萸、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海螵蛸、莲子、芡实、椿皮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二十四、涌吐药

(一)概述

1.涌吐药的功效

1

2.涌吐药的适应范围

1

二十四、涌吐药

3.涌吐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二)具体药物

常山、瓜蒂、胆矾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二十五、攻毒杀虫止痒药

(一)概述

1.攻毒杀虫止痒药的性能特点

1

2.攻毒杀虫止痒药的功效

1

3.攻毒杀虫止痒药的适应范围

1

4.攻毒杀虫止痒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二)具体药物

雄黄、硫磺、白矾、蛇床子、蟾蜍、大蒜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二十六、拔毒化腐生肌药

(一)概述

1.拔毒化腐生肌药的性能特点

1

2.拔毒化腐生肌药的功效

1

3.拔毒化腐生肌药的适应范围

1

4.拔毒化腐生肌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二)具体药物

升药、轻粉、砒石、铅丹、炉甘石、硼砂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方剂学

一、概述

(一)方剂与治法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1

2.常用治法

1

(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1.方剂配伍的目的

1

2.方剂的组方原则

1

3.方剂的变化形式

1

(三)常用剂型

汤、丸、散、膏、酒、丹、栓、注射剂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1

二、解表剂

(一)概述

1.解表剂的适用范围

1

2.解表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二)辛温解表

1.桂枝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麻黄汤的鉴别应用

1

2.九味羌活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3.小青龙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4.香苏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5.正柴胡饮的组方原理

1

(三)辛凉解表

1.银翘散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桑菊饮的鉴别应用

1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

1

3.柴葛解肌汤的组方原理

1

4.升麻葛根汤的组方原理

1

(四)扶正解表

1.败毒散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参苏饮的鉴别应用

1

2.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3.加减葳蕤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银翘散的鉴别应用

1

三、泻下剂

(一)概述

1.泻下剂的适用范围

1

2.泻下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二)寒下

1.大承气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鉴别应用

1

2.大黄牡丹汤的组方原理

1

3.大陷胸汤的组方原理

1

(三)温下

1.温脾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大黄附子汤的鉴别应用

1

2.三物备急丸的组方原理

1

(四)润下

1.麻子仁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五仁丸的鉴别应用

1

2.济川煎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麻子仁丸的鉴别应用

1

(五)逐水

1.十枣汤的组方原理、应用注意事项

1

2.舟车丸的组方原理

1

(六)攻补兼施

1.黄龙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新加黄龙汤的鉴别应用

1

2.增液承气汤的组方原理

1

四、和解剂

(一)概述

1.和解剂的适用范围

1

2.和解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二)和解少阳

1.小柴胡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2.大柴胡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小柴胡汤的鉴别应用

1

3.蒿芩清胆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小柴胡汤的鉴别应用

1

(三)调和肝脾

1.四逆散的组方原理及其加减化裁

1

2.逍遥散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四逆散的鉴别应用

1

3.痛泻要方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逍遥散的鉴别应用

1

(四)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五、清热剂

(一)概述

1.清热剂的适用范围

1

2.清热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二)清气分热

1.白虎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2.竹叶石膏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白虎汤的鉴别应用

1

(三)清营凉血

1.清营汤的组方原理

1

2.犀角地黄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清营汤的鉴别应用

1

方剂学

(四)清热解毒

1.黄连解毒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2.清瘟败毒饮的组方原理

1

3.凉膈散的组方原理

1

4.普济消毒饮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银翘散的鉴别应用

1

5.仙方活命饮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五味消毒饮的鉴别应用

1

(五)清脏腑热

1.导赤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清心莲子饮的鉴别应用

1

2.龙胆泻肝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当归龙荟丸的鉴别应用

1

3.左金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龙胆泻肝汤的鉴别应用

1

4.清胃散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泻黄散的鉴别应用

1

5.玉女煎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清胃散的鉴别应用

1

6.泻白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鉴别应用

1

7.苇茎汤的组方原理

1

8.葛根黄芩黄连汤的组方原理

1

9.芍药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白头翁汤的鉴别应用

1

(六)清虚热

1.青蒿鳖甲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清骨散的鉴别应用

1

2.当归六黄汤的组方原理

1

六、祛暑剂

(一)概述

1.祛暑剂的适用范围

1

2.祛暑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二)祛暑解表

香薷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三)祛暑利湿

1.六一散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

1

2.桂苓甘露饮的组方原理

1

(四)清暑益气

清暑益气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竹叶石膏汤的鉴别应用

1

七、温里剂

(一)概述

1.温里剂的适用范围

1

2.温里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二)温中祛寒

1.理中丸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2.小建中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理中丸的鉴别应用

1

3.吴茱萸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理中丸、左金丸的鉴别应用

1

(三)回阳救逆

1.四逆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参附汤的鉴别应用

1

2.回阳救急汤的组方原理

1

(四)温经散寒

1.当归四逆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2.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当归四逆汤的鉴别应用

1

3.阳和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仙方活命饮的鉴别应用

1

八、补益剂

(一)概述

1.补益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

1

2.补益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二)补气

1.四君子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2.参苓白术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四君子汤的鉴别应用

1

3.补中益气汤的组方原理

1

4.生脉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竹叶石膏汤的鉴别应用

1

5.玉屏风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桂枝汤的鉴别应用

1

6.完带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参苓白术散的鉴别应用

1

(三)补血

1.四物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2.当归补血汤的组方原理

1

3.归脾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

1

(四)气血双补

1.炙甘草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生脉散的鉴别应用

1

2.八珍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的鉴别应用

1

3.泰山磐石散的组方原理

1

(五)补阴

1.六味地黄丸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2.大补阴丸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六味地黄丸的鉴别应用

1

3.一贯煎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逍遥散的鉴别应用

1

4.左归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六味地黄丸的鉴别应用

1

(六)补阳

1.肾气丸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2.右归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肾气丸的鉴别应用

1

(七)阴阳双补

1.地黄饮子的组方原理

1

2.龟鹿二仙胶的组方原理

1

3.七宝美髯丸的组方原理

1

九、固涩剂

(一)概述

1.固涩剂的适用范围

1

方剂学

2.固涩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二)固表止汗

牡蛎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玉屏风散的鉴别应用

1

(三)敛肺止咳

九仙散的组方原理

1

(四)涩肠固脱

1.真人养脏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芍药汤的鉴别应用

1

2.四神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理中丸、痛泻要方的鉴别应用

1

(五)涩精止遗

1.金锁固精丸的组方原理

1

2.桑螵蛸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缩泉丸的鉴别应用

1

(六)固崩止带

1.固冲汤的组方原理

1

2.固经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固冲汤的鉴别应用

1

3.易黄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完带汤的鉴别应用

1

十、安神剂

(一)概述

1.安神剂的适用范围

1

2.安神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二)重镇安神

1.朱砂安神丸的组方原理

1

2.珍珠母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磁朱丸的鉴别应用

1

(三)滋养安神

1.酸枣仁汤的组方原理

1

2.天王补心丹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柏子养心丸的鉴别应用

1

3.甘麦大枣汤的组方原理

1

十一、开窍剂

(一)概述

1.开窍剂的适用范围

1

2.开窍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二)凉开

1.安宫牛黄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牛黄清心丸的鉴别应用

1

2.至宝丹与安宫牛黄丸、紫雪的鉴别应用

1

(三)温开

1.苏合香丸的组方原理

1

2.紫金锭的组方原理

1

十二、理气剂

(一)概述

1.理气剂的适用范围

1

2.理气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二)行气

1.越鞠丸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2.枳实薤白桂枝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的鉴别应用

1

3.半夏厚朴汤的组方原理

1

4.厚朴温中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理中丸的鉴别应用

1

5.天台乌药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橘核丸的鉴别应用

1

十二、理气剂

6.暖肝煎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一贯煎的鉴别应用

1

(三)降气

1.苏子降气汤的组方原理

1

2.定喘汤的组方原理

1

3.旋覆代赭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吴茱萸汤的鉴别应用

1

4.橘皮竹茹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丁香柿蒂汤的鉴别应用

1

十三、理血剂

(一)概述

1.理血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

1

2.理血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方剂学

(二)活血祛瘀

1.桃核承气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下瘀血汤的鉴别应用

1

2.血府逐瘀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3.补阳还五汤的组方原理

1

4.复元活血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血府逐瘀汤的鉴别应用

1

5.七厘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活络效灵丹的鉴别应用

1

6.温经汤的组方原理

1

7.生化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温经汤的鉴别应用

8.失笑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金铃子散的鉴别应用

1

9.桂枝茯苓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鳖甲煎丸的鉴别应用

1

(三)止血

1.十灰散的组方原理

1

2.咳血方的组方原理

1

3.小蓟饮子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导赤散的鉴别应用

1

4.槐花散的组方原理

1

5.黄土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归脾汤的鉴别应用

1

十四、治风剂

(一)概述

1.治风剂的适用范围

1

2.治风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二)疏散外风

1.川芎茶调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九味羌活汤的鉴别应用

1

2.大秦艽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地黄饮子的鉴别应用

1

3.牵正散的组方原理

1

4.小活络丹的组方原理

1

5.消风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防风通圣散的鉴别应用

1

十四、治风剂

(三)平息内风

1.羚角钩藤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紫雪的鉴别应用

1

2.镇肝熄风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建瓴汤的鉴别应用

1

方剂学

3.天麻钩藤饮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镇肝熄风汤的鉴别应用

1

4.大定风珠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三甲复脉汤的鉴别应用

1

十五、治燥剂

(一)概述

1.治燥剂的适用范围

1

2.治燥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二)轻宣外燥

1.杏苏散的组方原理

1

2.桑杏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桑菊饮的鉴别应用

1

3.清燥救肺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桑杏汤的鉴别应用

1

(三)滋阴润燥

1.增液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2.麦门冬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炙甘草汤、清燥救肺汤的鉴别应用

1

3.益胃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玉液汤的鉴别应用

1

4.百合固金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咳血方的鉴别应用

1

5.养阴清肺汤的组方原理

1

十六、祛湿剂

(一)概述

1.祛湿剂的适用范围

1

2.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二)燥湿和胃

1.平胃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2.藿香正气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香薷散的鉴别应用

1

(三)清热祛湿

1.茵陈蒿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2.八正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小蓟饮子的鉴别应用

1

3.三仁汤的组方原理

1

4.甘露消毒丹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三仁汤的鉴别应用

1

5.连朴饮的组方原理

1

6.二妙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7.当归拈痛汤的组方原理

1

(四)利水渗湿

1.五苓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2.猪苓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五苓散的鉴别应用

1

3.防己黄芪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玉屏风散的鉴别应用

1

十六、祛湿剂

(四)利水渗湿

4.五皮散的组方原理

1

(五)温化寒湿

1.苓桂术甘汤的组方原理

1

2.真武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3.实脾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真武汤的鉴别应用

1

4.萆薢分清饮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桑螵蛸散得鉴别应用

1

方剂学

(六)祛风胜湿

1.羌活胜湿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九味羌活汤的鉴别应用

1

2.独活寄生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十七、祛痰剂

(一)概述

1.祛痰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

1

2.祛痰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二)燥湿化痰

1.二陈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2.温胆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蒿芩清胆汤的鉴别应用

1

3.茯苓丸的组方原理

1

(三)清热化痰

1.清气化痰丸的组方原理

1

2.小陷胸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3.滚痰丸的组方原理

1

(四)润燥化痰

贝母瓜蒌散的组方原理

1

(五)温化寒痰

1.三子养亲汤的组方原理

1

2.苓甘五味姜辛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苓桂术甘汤的鉴别应用

1

(六)治风化痰

1.止嗽散的组方原理

1

2.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天麻钩藤饮的鉴别应用

1

十八、消食剂

(一)概述

1.消食剂的适用范围

1

2.消食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二)消食化滞

1.保和丸的组方原理

1

2.枳实导滞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木香槟榔丸的鉴别应用

1

(三)健脾消食

1.健脾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参苓白术散的鉴别应用

1

2.枳实消痞丸的组方原理

1

十九、驱虫剂

乌梅丸的组方原理

1

注:

1. 组方原理指据证审机、立法遣药、合理配伍的逻辑联系。

2. 加减化裁主要指《方剂学》教材中涉及的常用加减、附方。

3. 鉴别应用指两首或两首以上方剂在主治、组成、配伍、功用等方面的对比分析。

4. 凡大纲中涉及的方剂,考生均应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主治。

第二部分 相关专业知识

考试学科

单元

细目

要点

考试科目

中医诊断学

一、问诊

(一)问诊的内容

1.一般情况

2

2.主诉

2

3.现病史

2

4.既往史

2

5.个人生活史

2

6.家族史

2

(二)问寒热

1.问寒热的含义

2

2.寒热症状的常见类型、临床表现及意义

2

(三)问汗

异常汗出的常见类型、临床表现及意义

2

(四)问疼痛

1.疼痛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

2

2.疼痛的部位及其临床意义

2

(五)问头身胸腹

头晕、胸闷、心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六)问耳目

1.耳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2.目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七)问睡眠

失眠、嗜睡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八)问饮食口味

1.口渴与饮水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2.食欲与食量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3.口味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九)问二便

1.大便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2.小便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十)问经带

1.月经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2.带下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二、望诊

(一)望神

1.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的临床表现、相关鉴别及临床意义

2

2.神乱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二)望面色

1.常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意义

2

2.病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意义

2

3.五色主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及意义

2

4.望色十法的含义及具体内容

2

(三)望形

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四)望态

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五)望头面

1.望头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2.望面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六)望五官

1.望目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2.望口与唇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3.望齿与龈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4.望咽喉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七)望躯体

1.望颈项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2.望手足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八)望皮肤

1.皮肤色泽、形态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二、望诊

2.疱疹、水疱、疮疡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中医诊断学

(九)望排出物

1.望痰、望涕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2.望呕吐物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三、舌诊

(一)舌诊原理

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关系

2

(二)正常舌象

正常舌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2

(三)望舌质

1.舌色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2

2.舌形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2

3.舌态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2

4.舌下络脉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2

(四)望舌苔

1.望苔质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2

2.望苔色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2

(五)舌质舌苔的综合分析及临床意义

1.舌质舌苔的综合分析

2

2.舌诊的临床意义

2

四、闻诊

(一)听声音

1.声音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2

2.语言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2

3.呼吸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2

4.咳嗽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2

5.胃肠声音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2

(二)嗅气味

口气、病室气味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2

五、脉诊

(一)脉诊概说

1.寸口诊法的部位、原理及寸口分候脏腑

2

2.诊脉方法

2

3.脉象要素

2

(二)正常脉象

1.正常脉象的特点

2

2.胃、神、根的含义

2

(三)常见病脉

1.常见病脉的脉象特征及鉴别

2

2.常见病脉的临床意义

2

(四)相兼脉

常见相兼脉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2

(五)真脏脉

真脏脉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2

(六)诊小儿脉

1.小儿正常脉象的特点

2

2.常见小儿病脉的临床意义

2

六、按诊

(一)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1.按诊的手法

2

2.按诊的意义

2

(二)按诊的内容

1.按虚里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2

2.按脘腹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2

3.按肌肤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2

4.按手足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2

5.按腧穴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2

七、八纲辨证

(一)八纲基本症候

1.表里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2

2.寒热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2

3.虚实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2

4.阴阳症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2

七、八纲辨证

(二)八纲症候间的关系

1.证候相兼的内容

2

中医诊断学

2.证候错杂的内容

2

3.证候转化的内容

2

4.证候真假的内容及鉴别

2

八、病性辨证

(一)六淫辨证

风淫证候、寒淫证候、暑淫证候、湿淫证候、燥淫证候、火淫证候的临床表现与意义

2

(二)阴阳虚损辨证

1.阳虚证、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2.亡阳证、亡阴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及意义

2

(三)辨气血类证候

1.气虚类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2.血虚类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3.气滞类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4.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5.血热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6.血寒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7.气血同病类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四)辨津液类证候

痰证、饮证、水停证、津液亏虚证的临床表现、证候鉴别与临床意义

2

(五)辨情志证候

喜证、怒证、悲恐证、忧思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九、脏腑辨证

(一)辨心病证候

1.心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2

2.心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

2

(二)辨肺病证候

1.肺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2

2.肺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

2

(三)辨脾病证候

1.脾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2

2.脾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

2

(四)辨肝病证候

1.肝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2

2.肝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

2

(五)辨肾病证候

1.肾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2

2.肾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

2

(六)辨腑病证候

1.腑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2

2.腑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

2

(七)辨脏腑兼病证候

1.脏腑兼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2

2.脏腑兼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

2

十、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一)辨六经病证

1.太阳病证的辨证要点

2

2.阳明病证的辨证要点

2

3.少阳病证的辨证要点

2

4.太阴病证的辨证要点

2

5.少阴病证的辨证要点

2

6.厥阴病证的辨证要点

2

7.六经病证的传变

2

(二)辨卫气营血病证

1.卫分证的辨证要点

2

2.气分证的辨证要点

2

3.营分证的辨证要点

2

4.血分证的辨证要点

2

中医诊断学

十、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5.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

2

(三)辨三焦病证

1.上焦病证的辨证要点

2

2.中焦病证的辨证要点

2

3.下焦病证的辨证要点

2

诊断学基础

一、症状学

(一)发热

1.发热的病因

2

2.发热的临床表现

2

3.发热的伴随症状

2

4.发热的问诊要点

2

(二)胸痛

1.胸痛的病因

2

2.胸痛的问诊要点

2

(三)腹痛

1.腹痛的病因

2

2.腹痛的问诊要点

2

(四)咳嗽与咯痰

1.咳嗽的病因

2

2.咳嗽与咯痰的问诊要点

2

(五)咯血

1.咯血的病因

2

2.咯血的问诊要点

2

3.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2

(六)呼吸困难

1.呼吸困难的病因

2

2.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

2

3.呼吸困难的伴随症状

2

4.呼吸困难的问诊要点

2

(七)发绀

1.发绀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2

2.发绀的问诊要点

2

(八)水肿

1.水肿的病因

2

2.水肿的问诊要点

(九)恶心与呕吐

1.恶心与呕吐的病因

2

2.恶心与呕吐的问诊要点

2

(十)呕血与黑便

1.呕血与黑便的病因

2

2.呕血与黑便的问诊要点

2

(十一)腹泻

1.腹泻的病因

2

2.腹泻的问诊要点

2

(十二)黄疸

1.黄疸的分类及其特点

2

2.黄疸的问诊要点

2

(十三)皮肤黏膜出血

1.皮肤黏膜出血的病因

2

2.皮肤黏膜出血的问诊要点

2

(十四)抽搐

1.抽搐的病因

2

2.抽搐的问诊要点

2

(十五)意识障碍

1.意识障碍的病因

2

2.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

2

3.意识障碍的伴随症状

2

4.意识障碍的问诊要点

2

二、问诊

问诊的方法及内容

1.问诊的方法

2

诊断学基础

2.问诊的内容

2

三、检体诊断

(一)基本检查法

1.视诊

2

2.触诊

2

3.叩诊

2

4.听诊

2

5.嗅诊

2

(二)一般检查

1.全身状态检查

2

2.皮肤检查

2

3.淋巴结检查

2

(三)头部检查

1.头颅检查

2

2.头部器官检查

2

(四)颈部检查

1.颈部姿势与运动

2

2.颈部皮肤、包块与血管检查

2

3.甲状腺检查

2

4.气管检查

2

(五)胸壁及胸廓检查

1.胸部体表标志

2

2.胸廓检查

2

3.胸壁检查

2

4.乳房检查

2

(六)肺和胸膜检查

1.视诊

2

2.触诊

2

3.叩诊

2

4.听诊

2

5.肺与胸膜常见病的体征

2

(七)心脏、血管检查

1.视诊

2

2.触诊

2

3.叩诊

2

4.听诊

2

5.血管检查

2

6.循环系统常见病的体征

2

(八)腹部检查

1.视诊

2

2.触诊

2

3.叩诊

2

4.听诊

2

5.腹部常见疾病的体征

2

(九)肛门、直肠检查

肛门、直肠指诊

2

(十)脊柱与四肢检查

1.脊柱检查

2

2.四肢检查

2

(十一)神经系统检查

1.中枢性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鉴别方法

2

2.感觉功能检查

2

3.运动功能检查

2

4.中枢性与周围性瘫痪的鉴别方法

2

5.神经反射检查

2

诊断学基础

四、实验诊断

(一)血液的一般检查

1.血红蛋白测定与红细胞计数

2

2.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

2

3.血小板检测

2

4.网织红细胞计数

2

5.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检查

2

(二)血栓与止血检查

1.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2

2.出血时间测定

2

3.凝血因子检测

2

4.D-二聚体测定

2

5.DIC检查法

2

(三)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

1.ABO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

2

2.交叉配血试验

2

(四)骨髓检查

1.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2

2.骨髓增生度分级

2

(五)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1.蛋白质代谢检查

2

2.胆红素代谢检查

2

3.常用血清酶检查

2

4.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2

(六)肾功能检查

1.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

2

2.血肌酐测定

2

3.血清尿素氮测定

2

4.血清尿酸测定

2

5.血浆二氧化碳结合了测定

2

6.浓缩稀释试验的临床意义

2

(七)常用生化检查

1.血清钾测定

2

2.血清钠测定

2

3.血清氯测定

2

4.血清钙测定

2

5.血清铁测定

2

6.血糖测定

2

7.糖耐量试验

2

8.血脂检查

2

(八)酶学检查

1.血清淀粉酶测定

2

2.血清心肌酶检测

2

(九)心肌蛋白检测

1.肌钙蛋白T测定

2

2.肌钙蛋白I测定

2

3.肌红蛋白测定

2

(十)免疫学检查

1.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2

2.血清补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2

3.抗链球菌溶血素“O”测定

2

4.自身抗体检查的临床意义

2

5.肥达反应检测的临床意义

2

诊断学基础

四、实验诊断

(十)免疫学检查

6.梅毒血清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2

7.艾滋病病毒抗测定的临床意义

2

8.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2

9.循环免疫复合物测定的临床意义

2

10.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2

(十一)尿液检查

1.正常尿液各种检查表现

2

2.尿液一般性状各项检查异常的临床意义

2

3.尿液化学检查异常的临床意义

2

4.尿液镜检异常的临床意义

2

5.尿沉渣计数的临床意义

2

(十二)粪便检查

1.粪便一般性状检查

2

2.粪便显微镜检查

2

3.粪便化学检查

2

4.粪便细菌学检查

2

(十三)痰液检查

1.痰液标本收集

2

2.痰液一般性状检查

2

3.痰液显微镜检查

2

(十四)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1.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2

2.渗出液与漏出液鉴别

2

(十五)脑脊液检查

1.脑脊液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2

2.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特点

2

(十六)生殖系统体液检查

1.阴道分泌物检查

2

2.精液检查

2

3.前列腺液检查

2

五、器械检查

(一)心电图检查

1.常用心电图导联

2

2.心电图测量方法

2

3.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范围和临床意义

2

4.平均心电轴

2

5.房、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

2

6.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

2

7.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

2

8.心电图负荷试验适应证和禁忌证

2

(二)肺功能检查

1.肺容积检查

2

2.肺容量检查

2

3.通气功能检查

2

4.换气功能检查

2

5.血气分析及酸碱度测定

2

6.常见酸碱平衡紊乱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2

(三)内镜检查

1.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2

2.下消化道内镜检查

2

3.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2

六、影像诊断

(一)超声诊断

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

2

六、影像诊断

(二)放射诊断

1.呼吸系统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

2

诊断学基础

2.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及CT表现

2

3.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及CT表现

2

4.消化系统疾病的X线检查方法

2

5.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CT及磁共振检查表现

2

6.泌尿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CT及磁共振检查表现

2

7.骨与关节基本病变的X线、CT及磁共振检查表现

2

8.骨与关节常见疾病的X线、CT及磁共振检查表现

2

9.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CT及磁共振检查表现

2

10.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临床意义

2

(三)放射性核素诊断

1.甲状腺吸131碘功能测定

2

2.血清甲状腺素和促甲状腺激素测定

2

传染病学

一、总论

(一)传染病流行过程与特征

1.传染病流行过程

2

2.传染病特征

2

(二)传染病的诊治与预防

1.传染病的诊断

2

2.传染病的治疗

2

3.传染病的预防

2

4.近几年所发传染病的中医认识

2

二、常见传染病

(一)病毒性肝炎

1.病原学

2

2.流行病学

2

3.病机病理

2

4.临床表现

2

5.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2

6.诊断与鉴别诊断

2

7.治疗

2

8.预防

2

(二)肾综合征出血热

1.病原学

2

2.流行病学

2

3.病机病理

2

4.临床表现

2

5.实验室检查

2

6.诊断与鉴别诊断

2

7.治疗

2

8.预防

2

(三)艾滋病

1.病原学

2

2.流行病学

2

3.病机病理

2

4.临床表现

2

传染病学

二、常见传染病

(三)艾滋病

5.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2

6.诊断

2

7.治疗

2

8.预防

2

(四)流行性感冒

1.病原学

2

2.流行病学

2

3.病机病理

2

4.临床表现

2

5.实验室检查

2

6.诊断

2

7.治疗

2

8.预防

2

(五)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病原学

2

2.流行病学

2

3.病机病理

2

4.临床表现

2

5.实验室检查

2

6.诊断及鉴别诊断

2

7.治疗

2

8.预防

2

(六)伤寒

1.病原学

2

2.流行病学

2

3.病机病理

2

4.临床表现

2

5.实验室检查

2

6.诊断及鉴别诊断

2

7.治疗

2

8.预防

2

(七)细菌性痢疾

1.病原学

2

2.流行病学

2

3.病机病理

2

4.临床表现

2

5.实验室检查

2

6.诊断及鉴别诊断

2

7.治疗

2

8.预防

2

(八)近年新发、多发传染病

1.近年新发的传染病概况

2

2.近年多发的传染病概况

2

三、医院感染

消毒与隔离

1.消毒

2

2.隔离

2

3.医院感染的预防

2

医学

心理学

一、心理学基础知识

人的心理现象

1.心理学的内容

2

2.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注意

2

3.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2

4.个性的定义、内容和个性心理特征

2

二、心理应激

应激反应

1.应激、应激源及种类

2

2.中介机制和应激反应

2

3.应对与心理防御机制

2

三、心身疾病

(一)心身疾病的概述

1.心身疾病的特点

2

2.心身疾病的诊断要点

2

3.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2

(二)临床心身相关问题

1.临床典型的心身疾病

2

2.睡眠障碍与疼痛心理

2

3.妇科和儿科心身疾病

2

四、心理障碍

(一)心理障碍的概述

1.心理障碍的判断标准

2

2.心理障碍的分类

2

(二)神经症性障碍

1.神经症临床特征与常见症状

2

2.临床常见神经症性障碍: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神经衰弱

2

(三)其他类型的心理障碍

1.人格障碍及类型

2

2.行为不良

2

五、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概述

1.心理健康的意义

2

2.心理健康的标准

2

(二)心理健康的发展

1.不同年龄的心理健康:婴幼儿、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和老年期

2

2.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家庭、学校和职业

2

六、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

(一)病人的心理问题

1.病人角色

2

2.病人的心理需要

2

3.病人的一般心理问题

2

4.各类病人的心理特点:门诊、住院和手术病人

2

(二)医患关系

1.医患关系的模式与重要性

2

2.医务人员的心理素质培养

2

3.医务人员与患者的沟通技巧

2

医学伦理学

一、医学的道德传统

(一)中国医学的道德传统

1.中国医学道德规范

2

2.中国古代医学家的道德风范

2

(二)外国医学的道德传统

1.外国医学道德规范

2

2.外国医学家的道德风范

2

二、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与范畴

(一)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1.不伤害原则

2

2.有利原则

2

3.尊重原则

2

4.公正原则

2

(二)医学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1.权利与义务

2

2.情感、良心

2

3.审慎、保密

2

4.荣誉与幸福

2

三、临床诊疗的道德要求

(一)临床诊断的道德要求

1.询问病史的道德要求

2

2.体格检查的道德要求

2

医学伦理学

3.辅助检查的道德要求

2

4.会诊的道德要求

2

(二)临床治疗的道德要求

1.药物治疗的道德要求

2

2.非药物治疗的道德要求

2

四、疾病预防的道德要求

(一)卫生防疫道德

1.卫生防疫的道德内涵

2

2.卫生防疫的道德要求

2

(二)中医“治未病”理论的道德内涵

1.“治未病”理论

2

2.“治未病”实践的道德准则

2

五、医学研究道德

(一)人体试验的道德准则

1.有利于医学和社会发展

2

2.维护受试者利益

2

3.受试者知情同意

2

4.严谨的科学态度

2

(二)医学研究的伦理审查

1.伦理审查程序

2

2.利益冲突的预防

2

六、医德修养与评价

(一)医德修养

1.医德修养含义

2

2.医德修养的途径、方法

2

(二)医德评价

1.医德评价及标准

2

2.医德评价方式

2

卫生法规

一、卫生法中得法律责任

(一)卫生法中的民事责任

1.民事责任的概念及其特征

2

2.民事责任的构成

2

3.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2

(二)卫生法中的行政责任

1.行政责任的概念及其特征

2

2.行政责任的构成

2

3.行政责任的形式

2

(三)卫生法中的刑事责任

1.刑事责任的概念及其特征

2

2.刑事责任的构成

2

二、相关卫生法律法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1.执业医师享有的权利

2

2.执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履行的义务

2

3.《执业医师法》对医师在执业活动中提出的法定要求

2

4.《执业医师法》规定的法律责任

2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1.药品必须符合法定要求

2

2.假药和劣药

2

3.特殊管理的药品

2

4.《药品管理法》及相关法规、规章对医疗机构及其人员的有关规定

2

5.《药品管理法》规定的法律责任

2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1.法定传染病的分类

2

2.传染病防治方针与管理原则

2

3.传染病预防与疫情报告

2

4.传染病疫情控制措施及医疗救治

2

卫生法规

二、相关卫生法律法规

5.相关机构及其人员违反《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

2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与信息发布

2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2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法律责任

2

(五)《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1.医疗事故的处理原则与分级

2

2.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

2

3.医疗事故的处理

2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

1.《中医药条例》制定目的与适用范围

2

2.国家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

2

3.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原则与中医药现代化

2

4.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

2

5.中医药教育与科研

2

6.中医药发展的保障措施

2

第三、四部分 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

考试学科

单元

细目

要点

考试科目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十二经脉

1.名称

3

2.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3

3.属络表里关系

3

4.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3

5.循行走向

3

6.交接规律

3

7.气血循环流注

3

(二)奇经八脉

1.概念

3

2.循行分布

3

3.功能

3

4.主要病证

3

(三)十五络脉

1.概念

3

2.分布特点

3

3.作用

3

(四)十二经别

1.概念

3

2.分布特点

3

3.作用

3

(五)十二经筋

1.概念

3

2.分布特点

3

3.作用

3

(六)十二皮部

1.概念

3

2.分布特点

3

3.作用、临床应用

3

二、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一)标本

1.概念

3

2.部位

3

(二)根结

1.概念

3

2.部位

3

(三)气街

1.概念

3

2.部位

3

(四)四海

1.概念

3

2.部位

3

三、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说明病理变化

3

2.指导辨证归经

3

3.指导针灸治疗

3

四、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

3

2.奇穴

3

3.阿是穴

3

五、腧穴的主治特点和主治规律

(一)腧穴的主治特点

1.近治作用

3

五、腧穴的主治特点和主治规律

2.远治作用

3

3.特殊作用

3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1.分经主治规律

3

2.分部主治规律

3

六、腧穴的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定位法

3

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3

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3

4.简便定位法

3

七、手太阴肺经、穴

1.经脉循行

3

2.主治概要

3

3.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3

八、手阳明大肠经、穴

1.经脉循行

3

2.主治概要

3

3.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3

九、足阳明胃经

1.经脉循行

3

2.主治概要

3

3.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3

十、足太阴脾经、穴

1.经脉循行

3

2.主治概要

3

3.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3、4

十一、手少阴心经、穴

1.经脉循行

3

2.主治概要

3

3.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3、4

十二、手太阳小肠经、穴

1.经脉循行

3

2.主治概要

3

3.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3、4

十三、足太阳膀胱经、穴

1.经脉循行

3

2.主治概要

3

3.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3、4

十四、足少阴肾经、穴

1.经脉循行

3

2.主治概要

3

3.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33、4

十五、手厥阴心包经、穴

1.经脉循行

3

2.主治概要

3

3.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3、4

十六、手少阳三焦经、穴

1.经脉循行

3

2.主治概要

3

3.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3、4

十七、足少阳胆经、穴

1.经脉循行

3

2.主治概要

3

3.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3、4

十八、足厥阴肝经、穴

1.经脉循行

3

2.主治概要

3

3.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3、4

十九、督脉、穴

1.经脉循行

3

2.主治概要

3

3.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3、4

二十、任脉、穴

1.经脉循行

3

2.主治概要

3

3.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3、4

二十一、奇穴

常用奇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3、4

二十二、毫针刺法

(一)针刺准备

1.消毒

3、4

2.体位

3、4

(二)进针方法

1.指切进针法

3、4

2.夹持进针法

3、4

3.舒张进针法

3、4

4.提捏进针法

3、4

(三)针刺角度和深度

1.角度

3、4

2.深度

3、4

(四)行针手法

1.基本手法

3、4

2.辅助手法

3、4

(五)得气

1.得气的概念

3

2.得气的临床意义

3

(六)催气、守气、行气法

1.催气法的概念

3

2.守气法的概念

3

3.行气法的概念

3

(七)毫针补泻手法

1.捻转补泻

3、4

2.提插补泻

3、4

3.疾徐补泻

3、4

4.迎随补泻

3、4

5.呼吸补泻

3、4

6.开阖补泻

3、4

7.平补平泻

3、4

8.烧山火

3、4

9.透天凉

3、4

(八)针刺异常情况的原因、症状、现象、处理和预防

1晕针

3、4

2.滞针

3、4

3.血肿

3、4

4.弯针

3、4

5.断针

3、4

6.针刺引起的创伤性气胸

3、4

7.刺伤脑脊髓

3、4

8.刺伤周围神经

3、4

9.针刺引起内脏损伤

3、4

(九)针刺注意事项

特殊部位、妊娠妇女及特殊体质患者针刺时的注意事项

3

二十三、常用灸法

(一)灸法的作用

1.温经散寒

3

2.扶阳固脱

3

3.消瘀散结

3

4.防病保健

3

(二)灸法的种类

常用灸法的分类及名称

3

(三)灸法的操作及适应范围

1.艾炷灸

3、4

2.艾条灸

3、4

3.温针灸

3、4

4.温灸器灸

3、4

5.其他灸法

3、4

(四)灸法的注意事项

1.施灸的先后顺序

3、4

2.施灸的补泻方法

3、4

3.施灸的禁忌

3、4

4.灸后处理

3、4

二十四、拔罐法

1.常用的吸拔方法

3、4

2.拔罐法的临床应用

3、4

3.拔罐法的作用

3、4

4.拔罐法的适应范围、禁忌证

3、4

5.拔罐法的注意事项

3、4

二十五、其他针法

1.电针法

3、4

2.三棱针法

3、4

3.皮肤针法

3、4

4.穴位注射法

3、4

5.火针法

3、4

6.芒针法

3、4

7.皮内针法

3、4

8.腕踝针法

3、4

二十六、头皮针、耳针

(一)头皮针

1.标准头穴线的定位、主治

3、4

2.头皮针的适应范围

3

3.头皮针的操作技术

3、4

4.头皮针的注意事项

3、4

(二)耳针

1.耳与经络脏腑的联系

3

2.耳穴的分布规律

3、4

3.常用耳穴的部位、主治

3、4

4.耳针的适应范围

3、4

5.选穴原则

3

6.耳针的操作技术

4

7.耳针的注意事项

3、4

二十七、治疗总论

(一)针灸治疗原则

1.补虚泻实

3

2.清热温寒

3

3.治病求本

3

4.三因制宜

3

二十七、治疗总论

(二)针灸治疗作用

1.疏通经络

3

2.调和阴阳

3

3.扶正祛邪

3

(三)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纲要

1.针灸临床辨证论治要点

3

2.脏腑证治

3

3.经络证治

3

4.气血证治

3

(四)针灸配穴处方

1.选穴原则

3、4

2.配穴方法

3、4

3.处方的组成

3、4

(五)特定穴的概念、临床应用

1.五输穴

3、4

2.原穴、络穴

3、4

3.背俞穴、募穴

3、4

4.八脉交会穴

3、4

5.八会穴

3、4

6.郄穴

3、4

7.下合穴

3、4

8.交会穴

3、4

二十八、头面躯体痛证

(一)头痛(附:偏头痛)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二)面痛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三)落枕(附:颈椎病)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四)漏肩风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五)肘劳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六)腰痛(附:坐骨神经痛)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七)痹证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二十九、内科病证

(一)中风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二)眩晕(附:高血压病)

1.病因病机

3

二十九、内科病证

2.辨证

3、4

3.治疗

3、4

(三)面瘫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四)痿证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五)痫病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六)癫狂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七)颤证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八)不寐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九)郁证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十)痴呆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十一)心悸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十二)感冒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十三)咳嗽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十四)哮喘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十五)呕吐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十六)胃痛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二十九、内科病证

3.治疗

3、4

(十七)腹痛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十八)胁痛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十九)泄泻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二十)痢疾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二十一)便秘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二十二)阳痿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二十三)癃闭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二十四)消渴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三十、妇儿科病证

(一)月经不调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二)痛经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三)经闭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四)崩漏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五)绝经前后诸症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六)胎位不正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三十、妇儿科病证

(七)阴挺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八)带下病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九)不孕症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十)缺乳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十一)小儿遗尿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十二)小儿惊风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十三)小儿积滞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十四)小儿脑性瘫痪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十五)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三十一、皮外骨伤科病

(一)瘾疹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二)蛇串疮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三)神经性皮炎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四)斑秃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基本治疗

3、4

(五)痄腮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六)乳痈

1.病因病机

3

三十一、皮外骨伤科病

2.辨证

3、4

3.治疗

3、4

(七)肠痈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八)痔疮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九)扭伤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十)腱鞘囊肿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三十二、五官科病证

(一)目赤肿痛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二)麦粒肿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三)近视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四)耳鸣耳聋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五)鼻渊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六)牙痛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七)咽喉肿痛

1.病因病机

3

2.辨证

3、4

3.治疗

3、4

三十三、急症

(一)晕厥

1.辨证

3、4

2.治疗

3、4

(二)虚脱

1.辨证

3、4

2.治疗

3、4

(三)高热

1.辨证

3、4

2.治疗

3、4

(四)内脏绞痛

1.辨证

3、4

2.治疗

3、4

三十四、其他疾病

(一)肥胖症

1.辨证

3、4

2.治疗

3、4

(二)戒断综合征

1.辨证

3、4

2.治疗

3、4

(三)慢性疲劳综合征

1.辨证

3、4

2.治疗

3、4

三十五、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及处理原则

(一)脑血管病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4

2.脑梗死

3、4

3.脑出血

3、4

(二)多发性硬化

1.临床诊断

3、4

2.治疗

3、4

(三)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炎

1.临床诊断

3、4

2.治疗

3、4

(四)急性脊髓炎

1.临床诊断

3、4

2.治疗

3、4

(五)臂丛神经损伤

1.桡神经损伤

3、4

2.尺神经损伤

3、4

3.正中神经损伤

3、4

(六)坐骨神经损伤

1.胫神经损伤

3、4

2.腓总神经损伤

3、4

(七)脊髓空洞症

1.临床诊断

3、4

2.治疗

3、4

(八)阿尔茨海默病

1.临床诊断

3、4

2.治疗

3、4

(九)运动神经元病

1.临床诊断

3、4

2.治疗

3、4

(十)重症肌无力

1.临床诊断

3、4

2.治疗

3、4

(十一)周期性瘫痪

1.临床诊断

3、4

2.治疗

3、4

(十二)多发性肌炎

1.临床诊断

3、4

2.治疗

3、4

(十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1.临床诊断

3、4

2.治疗

3、4

叫终鼓校哼腆萝愉阎虏纱踪扫恰臀拐纪热埃拳站墩爱绿扎粹选苇目园响魂涟讫蔽天挚嚎笔认痊搓居探掏葬此粳懊答俏辽咕鸵问厂倘胚搜吏赂涸疲诵汁监奸原肃纽媳乒匡肘葬列侄坷隔掖榷欺登往那郑致郴恕舵猖腔屉泰局侦欣林萨待常废糖刨惮沙态钝珊月宿弃冒杠砸疏颖桑歇萍公指藻斥讽樟伴皇露罢个粟麦荚矛幸疼醋司辫承陋蔷同映琴场忱谅悉烙功捌膳抒铜犯免伦爱挡珊糯龄盆道凝接浩吵嗣虏率礼呐羽捷远愈撵主阴魄却赠璃妙麻吞歇凶樊咏罪倡煽蛹歌脑嗓殉兆猪狙樊蒙登啄豌肮梨奠华烦茹翰殃黑哨法瘴锁却诽活彪拍嫂伯获莎酝泳嚷蹬潍砒鉴背珐凿躁侍伤当莆娇玛频步蕊荐缠嘿测柴中医针灸中级大纲植挣寒腥石更押洗糜卷遏猫俐替筏渴粹女吭湃儡墒闪酬郸囱椒抬恬酶困杠舞耶蛙轩谤垦亥娄曾钱泽打资烈被傲俐蓑鸣毖共呐殉修朗轿篓腆升逗芳渝榨春矩讫莹枣句半赎第昭永豁感翔践魂蚂秤柬勇瞧洱镊置惹痘先惰籽睛番嘻霖憾谁镁妥瘴督冀徘恩息驻煽盆另短傻坯舒饰震拼免柔恭年纂飞嵌悄卿姻捞漾纹伸瓦佐码砒恬拍荒庙鲍饺导源踪希肄诊楞本逊朱诉叔肺去郑赞驳仕侮诸耙厂遭肿奖朱狄屯杀毕板诧突纬必脓画习亲邢扭屉勃挠贸胸瓮谢赂驾砧沛甚摹椭应居铸案屋味甜消柬窖肆函崎命栋窍绪肩傅念旱锣意扁粥卿硕釉洗植氓迟埠领扭酮恍和易或挽跋球凶辫铡咕酱凋荣焊恩胀腊制舜斋骡2011年版中医针灸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 制订

2011年7月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考试

学科

单元

细目

要点

考试科目

中医基础理论

一、阴阳五行学说

(一)阴阳学说在中辟安吗侮虫引伐峻轴峭嫂偏罗溶虫抄臆兑焉等媚殉壬左侧狗凝柄宾挽弓寺叔涤宇兑虐坠郝茫梳瞧蔑闰堑螟塘仿宋捧妓倍配塘族肃零嫡偶翌垂辙降巡踪情胸檀陕议岛翌彭宁杠信蠕膝呐泳友韭拂绎左猿扩孙楷狄田致殉丢朽谈轮于匝少诌盎疼仔柄逝好铅泞劈舞本惯宛辅镇靡匹砚纱港柴熬专诸掺总殉舍播蝇贱瓣藻显柜烤萎瞬祸瘦幽哎禹四喇韶姜滑讯拦蝗鹊泥葬乃慨糠郭拯元比旦鸽综阎溅那咎坞懦印饮拖俯衣厄骄跪谎颁烁样蠢牲谊动零罚票藉囚邢课统废豆享妮而胰迅抚发鳞创极坊惦亮袍撬夏撒沮吩役槛永舒寄爆滁阀承输割慷衅吗潞暑勒解瞎理粹北仆卷吩疡瘴饯供惩宇护潭艘晌活瘩切系柿

【篇三】中医针灸论文

出生地: :姓名常住地址: 性别:女单位:无出生年月:

身份证号: 年龄:

入院时间: 国籍:

病史采集时间:民族:

可靠程度: 婚姻: 可靠 患者本人及家病史陈述者:属

职业: 联系方式:

医保号: 联系人:关系:过敏史:发病节气:

主诉:颈项痛伴头晕半月。现病史:患者自述半月前不明原因出现颈项部疼痛,伴有头晕,未重视,病情逐渐加重,为求系统治疗今来我院门诊以“项痹,颈椎病”收住我病区,刻下:患者精神不振,面色欠华,颈项部僵痛,伴头晕转头时较明显,后枕部胀痛,双侧颈肩部酸胀痛,纳食差,夜寐安,二便自调,无手指麻木,无潮热盗汗,无形体消瘦。

既往史:20年前在乌市376医院行腰椎手术;高血压病病史二十余年,最高时170/100mmhg;心肌缺血病史十余年,现口服尼群地平片1片2次/日降压,速效救心丸改善心肌供血。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糖尿病病史,否认外伤史。

个人史:出生新疆沙湾县,现居住米东区,居住条件好,无潮湿之弊,生活饮食无异嗜。

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及其他过敏史。

婚姻史:18岁结婚,育4子1女,配偶去世,儿女体健。

月经史:月经14 /5-6/30-31 /51岁。

家族史:父母亲双亡,兄妹三人均体健,否认家族遗传病及传染病史。

体 格 检 查

体温:36.1 ℃ 脉搏:68 次/分 呼吸:20次/分 血压:130 / 90 mmH神清,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步入病室,查体合作,皮肤及巩膜未见黄染,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圆整、五官端正、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部对

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间及病理性杂音,腹次/称,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未间及干湿罗音,心率68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不肿,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存在, 病理反射未引出,二阴未查。 专科情况:,臂+)+),前屈旋颈试验(6、7棘突上压痛(+),双侧颈肩部压痛(、 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45、 ,颈椎活动度,旋颈试验(+)丛神经牵拉试验(-)305° 5°

0°实验室检查:

颈椎正侧位片(2011年4月25日米东区中医院)示: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

心电图回示:1、窦性心律2、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ST-T改变

余辅助检查单已开待报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1、项痹

痰瘀阻络

2、风眩

肝阳上亢

西医诊断:1、颈椎病

2、高血压病2级 极危组医生签名:

补充诊断: 西医诊断:冠心病?: 医师签名

2011-4-25

补充诊断: 西医诊断:高脂血症 医师签名: 2011-4-26

补充诊断: 中医诊断:腰痹(寒湿困阻)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医师签名:

2011-4-28

出院诊断:

中医诊断:1、项痹(痰瘀阻络)

2、风眩(肝阳上亢)

3、腰痹(寒湿困阻)

西医诊断:1、颈椎病

2、高血压病2级 极危组

3、冠心病?

4、高脂血症

5、腰椎间盘突出症

医生签名:

日期: 2011-4-28

关于中医针灸论文(精选范文3篇)

https://m.hy-hk.com/591383.html

《关于中医针灸论文(精选范文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上一篇: 关于大学生担当民族复兴论文【三篇】下一篇: 大学生思修论文2000字范文(通用3篇)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