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一范文网
合一范文网 读后感>>读后感800字>> 鸦片战争再研究读后感800字(通用4篇)

鸦片战争再研究读后感800字(通用4篇)

2023-10-22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鸦片战争再研究读后感800字(通用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鸦片战争再研究读后感800字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我早已久仰大名,但直到前一段时间才把它看完,因为一边要复习准备研究生考试,这本书毕竟不是教材,所以我是抽空余时间来看,前前后后看了有一个多月,才把这本五百多页的著作读完。当时只觉的自己对鸦片战争曾经的固定记忆完全被打破,我看到的是一个结果完全相同,但过程却是如此令人疑惑、不甘甚至愤恨的鸦片战争。但是我读罢此书已经有一段时间,今日再想写写感受,却已经记忆模糊,只能回忆起些许片段,还要再翻开书本才能唤起记忆。

虽说是名为读书感,其实我读的时候根本就没做笔记,只是在书上做些些不疼不痒的记号,把自己觉得有意义或者有疑问的地方标识出来,日后若是再翻到,说不定就茅塞顿开了。

全书共分为八章,我认为还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讨论。首先是第一部分:战前的清朝与英国军事力量对比,想都不用想,清朝在人数上占据巨大的优势,但是在武器上和战略上与英国人差了两个世纪。其次是第二部分:战争的过程,这也是本书最重要的内容最多的一部分,讲述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在此过程中清朝和英国的相互博弈,清朝从剿夷转变为抚夷,而后又转变为剿夷再到最后不得已而"抚夷"的过程。最后是第三部分:历史的反思,鸦片战争带给当时的人什么?带给了现在的我们什么?

书的一开始,是从琦善卖国论说起的。

中国的历史学,最注重人物评价。打开史籍,善恶忠奸分明,好人坏人一目了然。

在坏人的队伍中,琦善大约可属"最坏"的一类,因为他犯有无论古今中外都视为不赦的罪行——卖国。没有一个民族和国家,会饶恕自己历史上的卖国贼。

关于琦善卖国论,由来已久,在鸦片战争时期,就有大臣弹劾琦善收受英国人贿赂,私自签订穿鼻草约。琦善卖国论在近代百年几乎被做成了铁案,李侃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史》教材里,也是将琦善称之为主和派,虽未直接言明其为卖国贼,但暗指之意确有之。但茅海建老师在绪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且在后面的正文中给予了详细的论证,虽然茅海建老师自己说,这不是为琦善"翻案",但从直接结果来说,说这是翻案也没什么不妥。

自古皇帝犯错,大臣担责,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皇帝乃九五之尊,天命所归,是国家的象征,百姓心中的完人,他又怎么能犯错误呢?所以这个责任,只能有臣下来承担,林则徐很不幸成为了第一个,而琦善很快就成了第二个。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蒋廷黻先生就为琦善翻过案了(详见《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著),并将其称之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家,评价之高似乎让人有点瞠目结舌。而本书中茅海建老师利用中英双方的许多文档资料,证实了琦善不过是个能力平平的人,并非卖国贼,也并非所谓出色的外交家。琦善最先察觉中英军事实力差距,因此他主张"抚夷",但是当时在朝中剿夷派正盛,而道光皇帝也雄心勃勃要向英夷展示天朝国威,现在上奏"抚夷"等于自寻死路。琦善纵横官场多年,科场文字(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有一段关于所谓科场文字的"论述,即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朝中官员的奏本开始趋于圆滑,常常避重就轻以迎合上意)、官场规矩自然谙熟于心,自然不会犯如此"愚蠢的错误",而他又不敢直言英国人船坚炮利,怕触怒了皇帝天威,于是便开始扯谎奉承。当然了,此优良传统也被琦善的后继者们继承了下来。

"体制问题"恐怕是最让人关注的点,从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茅海建老师对于清朝体制的疑惑甚至可以说的愤慨,从军队编制,到战术战略,再到中央决策,皆是自说自话,判断不经实际调查,自恃"天朝国威",认为英夷不值一提,却又在失败之后不肯承认英国人更胜一筹。当时的国家领袖道光帝资质平庸,茅评价其为:才华不如其祖父乾隆,精明不如其曾祖雍正,胆略不及其高祖康熙。从书中所描述来看,道光帝还是个善于推卸责任且摇摆不定,决策能力及其有限的皇帝。

而当时的清朝主力部队是八旗绿营,对抗英国的主力是绿营。而作为主力的绿营,军备废弛,军纪崩坏,平时不训练,一到训练师便雇人过去充数。而且很多部队还存在大量挂名的现象,即吃空饷。且绿营所配备的装备也是最差的,而且鸦片战争期间从各地调兵至沿海,短需一月,长月三月或百日,兵还未到,战争就已经结束;且这些部队还在途中骚扰百姓,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莫说顽强抵抗击退敌人,只要不阵前溃逃就是军纪严整了。

再说战术战略,林则徐号称"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却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一口咬定,只要切断供应英国人的茶叶与大黄,英国人就会因为不消化而死;还说英国人绑腿太紧,因此难以弯曲,故不善陆战。(此想法可能来源于康熙时期马嘎尔尼来华以及嘉庆时期阿美士德来华不愿跪拜的事件,这完全是个人臆测,但奇怪的是当时无人质疑)且林则徐在虎门的布防,茅称之为"书生思维",在用中国传统的防守思维对抗近代化的英国海军。而且林则徐去广州后首先查封了商馆,此做法很可能是借鉴之前的两广总督卢坤。律劳卑事件所造成的两个后果:一是是英国人明白了没有充分的准备不能擅自对这个古老的帝国开战;二是是天朝大吏产生了错觉,认为只要控制商馆即可扼助英夷的咽喉。(参见《剑桥中国晚清史》)这也间接使得英国人找到了发动战争的借口。第一次英国人在广州得胜之后,便溯江而上想去京城面见皇帝,为琦善拦在天津,英国人递去"禀帖"要求惩办林则徐,开通商口岸,赔偿烟价等等要求。而翻译!!!翻译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英国人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清朝的附属,他们要求与清朝大员平等交往,但大清官员不这么想,毕竟是天朝上国,怎么能跟别人平等交往,于是翻译便成了一副下人向皇帝乞求的姿态,这也使得道光帝开始由剿转为抚,琦善自然理所应当的上位。

之前说了,琦善因为"穿鼻草约"被弹劾而被列为"斩监侯",其实他确实是在努力减伤清朝的损失并结束战争,而穿鼻草约中所谓的割让香港,在琦善的意识中应当属于让英国人暂住之意,而这也曾上奏过光绪帝并得到批准。所以,琦善被革职,在我看来只不过是道光帝政策转变的牺牲品,在这之后,朝中主剿夷的声音又占据了上风。而之后的继任者杨芳、奕山、颜伯焘、裕谦、奕经等人,完美展示了一个天朝大员炉火纯青的科场文字功力,他们可以将大溃败说成小胜仗,将不痛不痒的微小胜利描绘成惊天动地的大胜,道光帝被玩弄于股掌之间,根本不了解战场之上的真实情况,也当然不可能做出准确而正确的决策。

读完全书,还会觉得"天朝上国"的观念深入天朝大吏的心中,所有官员都认为清朝是天朝,而英国不过是夷狄,即使战争输了,天朝的文化也是远远优于夷狄的。这就使得国内几乎没有人能够正确的认识中英之间的现实差距,而且有些官员即使认识到了也不敢说,一旦有这种声音出现,马上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被斥为卖国贼还好,弄不好触犯了圣上,乌纱帽都保不住。

当然在整个战争中,也有誓死力争并献出生命的烈士。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自不必说,主战派颜伯焘、裕谦,还有我们最为熟悉的水师提督关天培,定海保卫战中的守城将士与三总兵葛云飞、王锡鹏、郑国鸿壮烈殉国、福建水师提督陈化成等。即便不论黑白忠奸,这些人保家卫国的气概也值得钦佩。

最后便是历史的反思。茅在最后一章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在研究鸦片战争史时,很快就得出结论:清朝迎战必败,应尽早与英国缔结一项对自己有利的和约。这当然是一种假设。可是,这么一来,我就遇到了来自内心的两项驳难:

一、按照这一判断,清朝就不应抵抗,英国军舰一开到中国海域就立刻投降?

二、按照这一判断,在战场上英勇抵抗的清军将士的血都是白流的?

鸦片战争后,朝中一片欢腾,似乎像打了胜仗一般弹冠相庆,没有人为这次战争做系统的总结。道光帝年事已高,只想得过且过,而参与在战争中的那些人:林则徐、琦善、伊里布、奕山、杨芳、颜伯焘、耆英,没有人通过这次战争的失败,看到中国政治体制的弊端,并想要为其变革出一份力,相比于邻居日本,在被黑船叩开国门后,他们的反应又如何?仅仅四十年后,蕞尔小国日本将曾经的老师按在地上摩擦。《南京条约》成了中华民族永远的耻辱标签,而《安政五国条约》成了日本近代成功之母。

【篇2】鸦片战争再研究读后感800字

读完《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后,我感慨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是因为书的内容过于激情澎湃,而是又一次回顾了中国不堪回首的屈辱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等,并一步步地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中国从此刻开始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然而,导致鸦片战争失败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在高中的学习时段,我认为原因有一下几点:

第一,清朝封建制度及思想的腐朽。清王朝处于封建制度的衰败时期,政治昏暗,各种矛盾加剧,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禁锢,使得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财政拮据,军备废弛,武器低劣,封建统治自身已陷入严重危机,连其本阶级的有识士都感到面临“末世”,在这种情况下,御外必然受到很大限制。而且君权专制形成的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这种万人之上的思想往往引发分裂混乱,造成宦官和外戚专权。当时中国封闭落后,思想保守,无法接受新生事物。在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中国当时掌握战争领导权的人,即以道光帝为首的一伙腐朽封建统治者,他们完全浸沉于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生活中,对世界大势毫无了解,就连在战争中,道光皇帝既无应战决心,又无明确的计划,战略被动多变,心态极不稳定。士兵们往往不知所措。如此多的弊端终究造成了中国在晚清时期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英军的胜利可谓易如反掌。

第二,清朝政府贪污无能。清朝统治者一向把清帝国自诩为“天朝大国”,有着传统的虚骄心理,不屑了解外国情况,对于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技术,耻于学习。随自己的国家过于满足。虚骄与欺蒙,造成对敌我双方情况的不了解,特别是对英国及英军情况的无知、误解,使清廷对于战争进程很难有所预见,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们多是贪生怕死之辈,战斗的主动性积极性极差,与英军打起仗来,成了畏葸卑鄙的懦夫。

第三,中英武器力量悬殊巨大。清军纪律败坏,平时驻守,游手充伍,聚赌贸易,其中有的还吸食鸦片,甚至抢劫百姓。加上清军将帅统率无方,不通兵法,不懂战术,毫无全局观念,难以发挥本来就已很低的战斗力。因此,在战场上往往指挥谬误,措置失当。英军却与此相反。他们文化水平较高,训练有素,指挥统一,战略目标明确。作战时,配合密切,能很好地运用战术。从双方的装备看,清军远逊于英军。以兵丁所用枪支为例进行比较,英军主要使用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和布伦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射程分别为200和300米,射速为2/3发/分钟和3/4发/分种,清军所使用为兵丁鸟枪,射程100米,射速为1/2发/分钟。在清军看来,英军之师可望不可即的目标。这是一场两个时代的战争,当时英国在武器装备、作战方式上明显比中国先进,英国的军事力量明显比中国强,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

但是,但我读完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之后,我又有了新的认识。

从天时、地利、人和角度分析,虽然清朝在国力对比上和进行了工业革命的应该过有一点的差距,但是清政府在很多方面都是占有优势的。首先,英国仅仅派出了万余侵略军,并且发动的是以迫使清王朝屈服为目的的局部战争其次,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是被侵略者,正义完全在中国一边,清王朝抵抗外国侵略,能够激发起官兵的敌心,并取得各阶层人民的支持。而英军则出师不义,遭到本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反对;最后,清军在本土作战,可以依托预先设置的国防工事,地形熟悉,补给方便;而英军远离本土,交通阻隔,指挥不便,补给困难,人地生疏,水土不服。而清王朝只要能正确地认识和估量敌情,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的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英国侵略者是完全可以被战胜的。

然而战争确实无情和残酷的,失败是历史,是铁铮铮的,不可改变。我们不妨去想一下其它的因素,比如人心,比如自信,比如团结等,但有了这些就一定能够赢得战争的胜利吗?这值得我们深思!毛海建先生在书中为琦善叛国平反,又评判林则徐并不是神人,他不过是清政府中受毒害较轻的一员,以他一人之力并不能力挽狂澜。我以为,在动乱的时代,谁叛国,谁忠贞,又怎能说的清楚。民族之强大并非一人或几人的因素,它是一个综合因素,很复杂。鸦片战争暴露出封建制度治理体系的落后,国家一盘散沙,国家没有一个有力的领导层。皇帝闭目塞听能力不足致使决策昏庸,官僚阶层腐朽昏庸丧失担当能力,像林则徐、关天培这样的但当危亡局面的军政官员凤毛麟角。各级封建统治者害怕人民,没有有效地组织动员民众,作战的军队各自为战,各地驻军没有充分的动员起来。

而动员民众确实是有必要的,因为中国进行的鸦片战争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应该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关于民众力量问题,有人认为,只要民众起来了,几千名英军根本不是对手。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只可惜清政府并没有意识到这点,甚至认为民众是“乌合之众”。所以在战争中清政府与民众之间是分离的,政府没有动员民众,利用民众,民众也没有支持清政府影响。从而致使鸦片战争失败,英、美、法三国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和巨大屈辱,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转折性的影响。这些明显表明清王朝已经丧失了民心!

此次读完《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后,我最深的感悟就是,我们不能片面的去看问题,我们所能考虑到的因素有限。因此,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历史的真相是否已经完全大白于天下我们尚且不能万分确定,更何况导致历史发展的原因呢?故,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得出合适的理解并加之他人有力的观点即可。

【篇3】鸦片战争再研究读后感800字

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考据详实,细节丰富,情怀深远。读罢,对鸦片战争的历史有了全新认识。历史的种种似曾相似之处,也不禁让人唏嘘。掩卷时天光渐亮,静谧被各种声响打破,新的一天开始了。

作为一般读者,这一段历史,确是熟悉而又陌生的。书中有许多此前熟悉的名字:林则徐、关天培、琦善……也有许多熟悉的地点:虎门、天津、南京……在历史的画卷中,一一展开,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历历在目。

但当我们跟着作者,循着详细的史料切近的考察时,通常意义上的红脸与白脸、忠和奸,都陷在大清天朝崩溃的大泥潭里,展现出更加丰富的侧面来。从道光皇帝到封疆大吏,到三元里的村民,他们的生活传统、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从今天的眼光看来,既陌生又熟悉,既隔膜又亲切。

以现在的眼光看来,这种陌生和隔膜的感觉,来自于清王朝“天朝上国”的固有认知与外部世界飞速变化之间的巨大反差。

众所周知,鸦片战争之前,中华文明以强大的农耕文明和儒家文化,在东亚地区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同时形成的,还有历代君主居高临下、睥睨寰宇的姿态。这种观念在清王朝达到顶峰,在闭关锁国的同时,又将对外的“天朝体系”发挥到了极致。

用作者的话来说,正是:在19世纪极速缩小的世界中,“天朝”本是一个特殊的“世界”。

以及:脚随之跟入新时代,而头脑却依然留在旧时代。

读书的过程中,有许多感慨,颇似旁观一个表面光鲜、实则百病缠身的巨人倒下,或是一座巨楼的坍塌。灰烬之中,亲历者们粉饰者众,反思者凤毛麟角,作者的评点熠熠闪光。

【篇4】鸦片战争再研究读后感800字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是茅海建的作品,从明朝末年海禁开始标中国走向了固步自封,走向了保守,对于今天和美国的贸易冲突被叫做贸易战

  是有原因的,其中鸦片战争就是贸易引起的战争。所以英国用武力的目的是开放通商,让鸦片合法化,而清政府认为掌控着世界大量的白银和对茶叶、瓷器的供给,这些足以让英国人俯首称臣,这些错误的想法最终掀起了这场战争。我将从三个角度来解读,分别是文化、经济、政治。说起茶叶不得不向大家推荐一款我最近一直在在喝的一款茶叶,口感清香,非常适合学生和上班族,并且简单易携带,价格也优惠,大家快抢吧!!!!

  在书中有写到”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英国最先进的事物,经过儒家教义的折光,顿时变为最荒谬不堪的东西。君主立宪,在皇权至上面前,有如大臣擅权;经商贸易,在农本主义面前,显为舍本求末;追逐利润,在性理名教面前,只是小人之举;至于女王主位、男女不辨,更是牝鸡司晨之类的“夷俗”;即便令人兴叹的西方器物(钟表、玻璃、呢羽等),享用赏玩收藏之余,仍可斥之为“坏人心术”的“奇技淫巧”。无怪乎海通200余年后,中土的官僚士子们并未折服于西方,反坚信于中华文物制度远胜于“西夷”,尽管他们在一个事实方面已经达成了共识:西方“船坚炮利”。“所以在皇权的无限放大中我们有了一种盲目的自信,有了一种天朝上国的幻想,而殊不知英国在经历了工业革命后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最初的农业国摇身一变变成了工业国,而我们始终在传统观念的加持下选择保守,不得否认的是自古以来我国都是农业大国地大物博,在儒学思想的推动下我们一味地追求训古,追求不变,将新兴事物作为奇技淫巧,认为不管是在制度还是文化上都领先于世界,在这种社会形态下所有的资本主义萌芽都会被扼杀在摇篮之中,重农抑商的思想无法将商业推动起来,而资本主义萌芽是推动工业化发展的前提之一,所以在一开始的博弈中我们就落后于西方很多了。其次八股文、文字狱的盛行压制人们的思想,在思想上无法冲破固有的牢笼自然不会有新思想的诞生。清政府是满人建立的,满人并没有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会产生文化自卑,想要巩固统治只能改变和毁灭汉人的文化,来实现自己的愚民统治。

  政治方面,”在皇权至上的社会中,天子被说成至圣至明,不容许也不“应该”犯任何错误。尽管皇帝握有近乎无限的权力,因而对一切事件均应该负有程度不一的责任;但是,当时的人们对政治的批判,最多只能到大臣一级。由此而产生了中国传统史学、哲学中的“奸臣模式”:“奸臣”欺蒙君主,滥用职权,结党营私,施横作恶,致使国运败落;一旦除去“奸臣”,圣明重开,万众欢腾。这一类模式使皇帝避免了直接承担坏事的责任,至多不过是用人不周不察,而让“奸臣”去承担责任,充当替罪羊。若非如此,将会直接批判到皇帝。这就冲犯了儒家的“礼”,是士人学子们不会也不愿去做的。”此时此刻的清王朝已经走向了皇权的顶峰,从议政大臣到南书房,再到后来的军机处,军机大权都由皇帝一人裁决,而军机处的设立是让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重要标志。我们反观此时的英国,英国已经走上了君主立宪的道路,君主立宪本质就是贵族和国王和解,架空国家,贵族瓜分国家权力,有事商量着来,没必要斗个你死我活,等于说在相同的时间清政府和英国在做两件截然相反的事,并且从国家的大体政策上先是海禁后是重农抑商,这让我们这个农业大国只能安分于农业,而这一切的目的也无非因为几个字——巩固统治。

  最后从经济上来看,“当权力与金钱一样上市流通之后,即刻产生威力无比的社会腐蚀剂,当军队将财神像奉为战旗时,腐败已不可逆转。世界上可以有一万种罪恶而安然无事,唯有一种足以致命:执法犯法。曾任福建汀漳龙道的张集馨向以“整顿”出名的林则徐讨教,如何改变福建水师兵匪一家的局面,林对曰:虽诸葛武侯来,亦只是束手无策。而后来督练湘军的曾国藩,更是一针见血:国藩数年以来,痛恨军营习气,武弁自守备以上,无不丧尽天良!“首先在这里我提出的是最严重也是最为致命,更是从古至今困扰社会不安定的最大因素“腐败”,这个我们后面讲。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从明朝始至鸦片战争初期,我国在对外出口贸易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世界上32%的白银都流入了中国,西方的火与血的殖民掠夺到头来中国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再加上我国严格的海禁政策造成了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但却流转不出去的局面,当时的经济繁荣度就连如今的超级大国美国见了都分外眼红吧在这一系列的贸易不对等下英国想将鸦片在中国合法化以此牟利,却遭受到了林则徐等人的强烈抵制,在得知中国的繁荣如泡沫一般一碰即碎的前提下发动了鸦片战争,而造就这一切的原因便是腐败问题,当时不可一世的八旗兵已无能上马提刀之人,各地各级政府层层剥削压榨早已让这个庞大的帝国千疮百孔,如朽木一般风吹便倒。与其说各朝各代的改朝换代归结于土地兼并,更不如说亡于自上而下的腐败。现如今的“反腐倡廉“、”老虎苍蝇一起打“只不过是我们再不能走国民党覆灭的老路,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要总结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

  综上所述,我从文化、政治、经济三个角度为大家讲解了鸦片战争前中国与英国的区别,分析了鸦片战争的矛盾并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而是经历了上百年的演变造就的,从文字狱的思想束缚,到海禁、重农抑商的国策再到经济上的外实内虚来向大家剖析的,从三个大点出发简单直观。

鸦片战争再研究读后感800字(通用4篇)

https://m.hy-hk.com/750565.html

《鸦片战争再研究读后感800字(通用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上一篇: 庄子心得读后感800字集合7篇下一篇: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800字汇编4篇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推荐文章